疑难地震区发震构造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 ——以甘东南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20 08:41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性最强和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工程意义。自70年代末以来活动构造在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我国在地震与发震构造关系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限于地质、地理、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仍有很多地震发震构造研究存在疑问,形成了历史疑难地震区、偏远交通不便的疑难震区以及无地表破裂的疑难震区,传统的活动构造研究方法在上述疑难地震区均无法得到有效应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东南地区,是我国构造活动强烈和强震多发的地区之一,1654年天水南8级地震和1879年武都南8级地震,是该区有详细历史记载的两次破坏性最大的地震。由于地震离逝时间久远、地形地貌复杂、滑坡地质灾害发育、后期人为改造强烈、研究程度较低等方面的原因,有关1654年天水南8级地震和1879年武都南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活动性质等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和认识,成为我国两个典型的历史疑难地震。本论文根据前人在疑难地震区所取得的发震构造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在疑难震区的相关技术研究成果,分析了地震地质、地球物理以及大地形变测量方法的工作内容及应用条件,...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地震发震构造研究意义
1.2 我国地震发震构造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选题的依据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疑难地震区发震构造研究方法与技术
2.1 地震地质方法
2.2 地球物理方法
2.3 GPS技术
2.4 水准测量
2.5 INSAR技术简介
2.6 利用INSAR技术研究2003年西藏班戈MS6.1 地震发震构造
2.7 讨论
第三章 甘东南地震构造背景与历史疑难地震研究现状
3.1 区域大地构造概况
3.2 区域断裂概况
3.3 历史疑难地震研究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武都南8级地震极震区发震构造特征研究
4.1 哈南-青山湾-磨坝里断裂(F1)
4.2 高楼山-月亮坝断裂(F2)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东南区域三维地壳形变场分析
5.1 区域GPS地壳水平运动特征
5.2 水准数据反应的地壳形变场
5.3 区域三维形变场分析
5.4 区域小震活动分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武都与天水8级大震发震构造性质的地壳形变约束
6.1 问题提出
6.2 哈南-青山湾-稻畦子断裂活动性质约束
6.3 哈南-青山湾-稻畦子断裂滑动速率约束
6.4 礼县-罗家堡断裂活动性质约束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石油地震资料在隐伏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以松原活断层探测为例[J]. 尉洋,沈军,于晓辉,吴晓歌. 地震地质. 2016(02)
[2]利用GPS数据反演阿尔金断裂现今滑动速率[J]. 李煜航,王庆良,崔笃信,郝明,王文萍,秦姗兰. 地震地质. 2015(03)
[3]礼县—罗家堡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兼论1654年礼县8级地震孕震机制[J]. 杨晓平,冯希杰,黄雄南,宋方敏,李高阳,陈献程,张玲,黄伟亮.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2)
[4]1879年甘肃武都南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J]. 袁道阳,雷中生,杨青云,王爱国,谢虹,苏琦.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5]青藏高原东北缘近期地壳水平运动研究[J]. 郝明,秦姗兰,李煜航,王文萍,周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03)
[6]甘肃东南地区构造活动与2013年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孕震机制[J]. 郑文俊,袁道阳,何文贵,闵伟,任治坤,刘兴旺,王爱国,许冲,葛伟鹏,李峰.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2)
[7]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J]. 房立华,吴建平,王未来,吕作勇,王长在,杨婷,蔡妍. 科学通报. 2013(20)
[8]羌塘中生代盆地演化特征[J]. 南征兵,张艳玲,李永铁,谭富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03)
[9]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J]. 徐锡伟,陈桂华,于贵华,程佳,谭锡斌,朱艾斓,闻学泽. 地学前缘. 2013(03)
[10]松潘—甘孜地区百年地震构造和现今动力学[J]. 张家声,甘卫军,张明华,黄雄南,刘峰. 地学前缘. 2012(05)
博士论文
[1]基于GPS观测的青藏高原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研究[D]. 梁诗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4
[2]龙日坝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及与其周边断裂的运动学关系[D]. 任俊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3
[3]青藏高原东缘主干断裂活动性及其构造变形模式研究[D]. 何玉林.成都理工大学 2013
[4]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新生代热演化历史研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约束[D]. 谭锡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2
[5]基于精密水准数据的青藏高原东缘现今地壳垂直运动与典型地震同震及震后垂直形变研究[D]. 郝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2
[6]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晚第四纪长期滑动习性研究[D]. 李陈侠.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9
[7]GPS观测结果的精化分析与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形变场研究[D]. 王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9
[8]青藏高原东北部几条主要断裂带的定量研究[D]. 李传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5
[9]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D]. 袁道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3
[10]我国几个典型地点的古地震细研究和大地震重复行为探讨[D]. 冉勇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97
硕士论文
[1]六盘山地区现今三维地壳运动与变形特征研究[D]. 薛锋.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4
[2]甘东南地区两次8级历史疑难地震发震构造与发震机制研究[D]. 刘白云.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2
[3]西秦岭构造带现今地壳运动与变形[D]. 秦姗兰.长安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92504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地震发震构造研究意义
1.2 我国地震发震构造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选题的依据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疑难地震区发震构造研究方法与技术
2.1 地震地质方法
2.2 地球物理方法
2.3 GPS技术
2.4 水准测量
2.5 INSAR技术简介
2.6 利用INSAR技术研究2003年西藏班戈MS6.1 地震发震构造
2.7 讨论
第三章 甘东南地震构造背景与历史疑难地震研究现状
3.1 区域大地构造概况
3.2 区域断裂概况
3.3 历史疑难地震研究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武都南8级地震极震区发震构造特征研究
4.1 哈南-青山湾-磨坝里断裂(F1)
4.2 高楼山-月亮坝断裂(F2)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东南区域三维地壳形变场分析
5.1 区域GPS地壳水平运动特征
5.2 水准数据反应的地壳形变场
5.3 区域三维形变场分析
5.4 区域小震活动分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武都与天水8级大震发震构造性质的地壳形变约束
6.1 问题提出
6.2 哈南-青山湾-稻畦子断裂活动性质约束
6.3 哈南-青山湾-稻畦子断裂滑动速率约束
6.4 礼县-罗家堡断裂活动性质约束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石油地震资料在隐伏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以松原活断层探测为例[J]. 尉洋,沈军,于晓辉,吴晓歌. 地震地质. 2016(02)
[2]利用GPS数据反演阿尔金断裂现今滑动速率[J]. 李煜航,王庆良,崔笃信,郝明,王文萍,秦姗兰. 地震地质. 2015(03)
[3]礼县—罗家堡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兼论1654年礼县8级地震孕震机制[J]. 杨晓平,冯希杰,黄雄南,宋方敏,李高阳,陈献程,张玲,黄伟亮.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2)
[4]1879年甘肃武都南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J]. 袁道阳,雷中生,杨青云,王爱国,谢虹,苏琦.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5]青藏高原东北缘近期地壳水平运动研究[J]. 郝明,秦姗兰,李煜航,王文萍,周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03)
[6]甘肃东南地区构造活动与2013年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孕震机制[J]. 郑文俊,袁道阳,何文贵,闵伟,任治坤,刘兴旺,王爱国,许冲,葛伟鹏,李峰.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2)
[7]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J]. 房立华,吴建平,王未来,吕作勇,王长在,杨婷,蔡妍. 科学通报. 2013(20)
[8]羌塘中生代盆地演化特征[J]. 南征兵,张艳玲,李永铁,谭富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03)
[9]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J]. 徐锡伟,陈桂华,于贵华,程佳,谭锡斌,朱艾斓,闻学泽. 地学前缘. 2013(03)
[10]松潘—甘孜地区百年地震构造和现今动力学[J]. 张家声,甘卫军,张明华,黄雄南,刘峰. 地学前缘. 2012(05)
博士论文
[1]基于GPS观测的青藏高原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研究[D]. 梁诗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4
[2]龙日坝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及与其周边断裂的运动学关系[D]. 任俊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3
[3]青藏高原东缘主干断裂活动性及其构造变形模式研究[D]. 何玉林.成都理工大学 2013
[4]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新生代热演化历史研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约束[D]. 谭锡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2
[5]基于精密水准数据的青藏高原东缘现今地壳垂直运动与典型地震同震及震后垂直形变研究[D]. 郝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2
[6]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晚第四纪长期滑动习性研究[D]. 李陈侠.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9
[7]GPS观测结果的精化分析与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形变场研究[D]. 王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9
[8]青藏高原东北部几条主要断裂带的定量研究[D]. 李传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5
[9]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D]. 袁道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3
[10]我国几个典型地点的古地震细研究和大地震重复行为探讨[D]. 冉勇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97
硕士论文
[1]六盘山地区现今三维地壳运动与变形特征研究[D]. 薛锋.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4
[2]甘东南地区两次8级历史疑难地震发震构造与发震机制研究[D]. 刘白云.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2
[3]西秦岭构造带现今地壳运动与变形[D]. 秦姗兰.长安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92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29250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