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京津冀地区新生代地热热储分布特征与资源评价

发布时间:2021-07-20 14:03
  随着煤炭、化石等燃料的大规模消耗,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地热作为一种存量丰富、无污染、可再生的环保型能源,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地热资源分布相当广泛。本文在广泛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新生界地热、地温特征进行分析,确立地热异常分布带,为地热资源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选取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作为目的层系,研究相关物性特征,并对资源量进行计算和评价,为地热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具体的技术方法有:1.分析华北平原的构造演化,利用地质软件修编了基岩分布图,断裂分布图,火山岩分布图;2.收集相关地热井数据,修编新生界地温梯度图,1000m温度图、2000m温度图、3000m温度图,并与地热构造对比,分析地温主控因素;3.收集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地热井资料,制作各热储层厚度、温度、深度平面图;4.采用“热储法”计算研究区地热资源量,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有利区评价。本文以1000m深度以浅的地热水温度不低于40℃的标准确定热储边界,利用“热储法”计算了研究区的地热资源量。馆陶组总面积为28568.7km2,地热资源总量为817.69×1018J,折合标准煤为279...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京津冀地区新生代地热热储分布特征与资源评价


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状况图

京津冀,单位,气温,沿海地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1.2 气象特征京津冀地区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悬殊,雨量集中,西北部山前地区较东南部沿海地区常年温度要低。年降水量集中分布在 400-650mm,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增多,越靠近沿海地区越多,年气温值集中分布在 8-15℃,自北往南气温值逐渐升高,北部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地区气温值低于 12℃,北京气温值最高,大于 15℃,南部的保定、石家庄、衡水、邯郸等地区气温值大于 13℃。

京津冀,年均气温,单位,气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1.2 气象特征京津冀地区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悬殊,雨量集中,西北部山前地区较东南部沿海地区常年温度要低。年降水量集中分布在 400-650mm,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增多,越靠近沿海地区越多,年气温值集中分布在 8-15℃,自北往南气温值逐渐升高,北部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地区气温值低于 12℃,北京气温值最高,大于 15℃,南部的保定、石家庄、衡水、邯郸等地区气温值大于 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热资源评价方法的探讨[J]. 李钫.  城市地质. 2014(S1)
[2]河北省地热开发利用模式分析[J]. 李金鹿,陈安国.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3(08)
[3]天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J]. 刘杰,宋美钰,田光辉.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2(01)
[4]河北省莫霍面和深部构造与矿集区的关系[J]. 刘俊长,龚红蕾,刘军恒.  物探与化探. 2011(06)
[5]冀中坳陷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J]. 梁宏斌,钱铮,辛守良,赵克镜,朱连儒.  中国石油勘探. 2010(05)
[6]广元地区地热水资源成藏条件分析及有利勘探区预测[J]. 程建,王多义,王帅成,庞河清,乐锦波,毛树林.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07)
[7]冀中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火成岩岩相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J]. 彭宁,崔秀梅,崔周旗,李欣,刘宁,董雄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02)
[8]华北地温场特征[J]. 何国幸,胡玉禄,魏嘉,赵琳.  科技信息. 2009(31)
[9]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分段活动性研究[J]. 方颖,张晶.  地震. 2009(03)
[10]天津市奥陶系热储层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 高宝珠,黎雪梅,聂瑞平,穆春一.  地球学报. 2009(03)

硕士论文
[1]克东县克东镇地热热储分布特征及资源评价[D]. 贺晓平.吉林大学 2012
[2]黑龙江省明水县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D]. 聂凤军.吉林大学 2012
[3]石人沟地区热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D]. 刘玲.吉林大学 2012
[4]大庆市龙凤区地热资源热储分布特征及资源量评价[D]. 赵常青.吉林大学 2012
[5]大庆市肇州地区地热资源潜力研究[D]. 关帅.东北石油大学 2012
[6]邯郸东部平原地区地热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研究[D]. 景成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7]北京市小汤山地区地温场特征及地下热水成因模式分析[D]. 王泽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本文编号:3292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292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2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