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地电方法在地下水污染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5 11:41
  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在整个水系统中,地下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构成并且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地下水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特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地下水不同于地表水,一旦受到污染,依靠自己的自我净化能力难以恢复,因此,地下水的水质保护要优先从预防着手。环境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物理学与环境科学相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其主要是通过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讨论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地球物质的特性和地球物理场之间的关系。地球物理方法在地下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污染前后密度、电阻率、元素离子浓度等物性和化性的变化,分析和研究污染物在地下空间的分布规律和运移过程,为治理提供依据。在环境污染调查中运用范围最广的地球物理方法是地电方法。电阻率法是传导类地电勘探方法中的一种。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在技术上有很多进展的电阻率法,它的原理和普通的电阻率法是相同的。探地雷达法,是利用一个天线发射高频宽带电磁波,另一个天线从地下介质界面接收反射波,从而进行地下介...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地电方法在地下水污染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任意四极装置示意图

地电断面,四极,电场


图 2-2 四极装置建立的电场在地电断面中的分布(a)ρ3影响小(b)ρ3影响大视电阻率本质上是各种地质体在电场的有效作用范围内电阻率的联合响应值。式(2-5)和式(2-6)等号右端的形式即便完全相同,左端的 ρ 和 ρs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在各向同性并且地下介质均匀的情况下,ρ 和 ρs才是等同的。从图 2-2 中还可以看出,在图中(a)所示的情况下,除地层 ρ1外,地层 ρ2对视电阻率 ρs的值也有相当大的影响,透镜体 ρ3的影响很小。在图中(b)的情况下,地层 ρ2的影响减小而透镜体 ρ3的影响却相当大。因此不难理解,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有:①电极装置的类型及电极间距;②测点位置;③各地质体在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的电阻率;④各地质体的分布,包括它们的形状、大小、厚度、深度、位置等等。(三)电阻率法的实质

线图,地电断面,视电阻率,高密度电阻率法


图 2-3 视电阻率与地电断面性质的关系(a)均匀岩石(b)围岩中赋存良导岩(矿)体(c)围岩中赋存高阻岩(矿)体.1.2 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在技术上有很多进展的电阻率法,它的原理和普通阻率法是一样的。因为它使用多电极的高密度一次性布极,并达到了跑极和采集的自动化,相对于普通的电阻率法,它优点很多:①因为一次性完成电极设,测量过程中不需要跑极,所以可以防止因为移动电极造成的干扰和故障用电极变换和数据转换的方式,在一条观测剖面上能够获得多种装置的 ρs断值线图;③能够对资料进行现场的实时处理和解释成图;④成本低,效率高。(一)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观测系统在一条观测剖面上,高密度电阻率法一般要布设几十到上百个电极(一个通常使用 60 个),并且通常布设为等间距。所谓观测系统指的是供电和测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中的应用[J]. 刘国辉,徐晶,王猛,孙士辉.  物探与化探. 2011(05)
[2]物探技术在地下水污染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以武鸣县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五马归槽地下水污染为例[J]. 吕新荣.  技术与市场. 2011(08)
[3]应用低频电磁法在采矿废弃场地进行地电特征调查[J]. 张绍红,边祥山.  物探与化探. 2011(02)
[4]石油类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实例分析[J]. 刘雪松,蔡五田,李胜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0(04)
[5]环境地球物理在污染场地调查中的现状及展望[J]. 叶腾飞,龚育龄,董路,能昌信,吴曲波,陈勇.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9(03)
[6]基于磁电阻率法和频率域电磁法的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仿真(英文)[J]. 朱凯光,杨建文.  仪器仪表学报. 2008(12)
[7]MRS方法在地下水有机污染检测中的应用初探[J]. 鲁华章,王静.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08(04)
[8]轻非水相液体污染过程的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室内监测[J]. 刘汉乐,周启友,吴华桥.  地球物理学报. 2008(04)
[9]大地电磁法在阿苏卫填埋场地下水污染检测的应用研究[J]. 闫永利,马晓冰,袁国平,李元厚,孔祥儒.  地球物理学报. 2007(06)
[10]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实证分析[J]. 王华,王志良,夏明芳.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本文编号:3301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301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d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