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初至折射静校正合成记录测试分析及处理应用

发布时间:2021-07-31 10:20
  在地震勘探中,由于近地表层常常会有岩性、速度、高程及构造等因素的变化,从而造成地震波旅行时的延迟,导致反射波时距曲线发生畸变,因此极大影响地震剖面成像结果。静校正就是消除地表低速带复杂变化对地震资料产生影响的关键步骤。所以在地震数据处理中,静校正方法及其有效性,始终是地震勘探关键性工作。首先,论文较系统地回顾了静校正基本概念和方法原理。在静校正方法及其工程技术应用现状分析基础上,针对浅层初至静校正方法及相应软件应用、以及西部地区活断层勘探应用中的主要技术缺陷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认识结论。论文通过构建浅层静校正处理分析地质模型、地震记录正演数值模拟计算、初至静校正处理测试实验分析研究方法,就静校正方法及软件运用技术要点、以及资料处理环节中可能存在某些缺陷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测试分析,其数值模拟测试分析资料成果,能够用于指导煤田及工程地震数据静校正处理解释工作。其次,论文对于静校正过程中地表一致性假设成立的条件进行分析,对不满足该假设的静校正问题给出相应的改善静校正效果的措施。尤其针对浅层速度横向变化对静校正的影响做了详细说明,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数值模拟实验分析研究,给出了清晰...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初至折射静校正合成记录测试分析及处理应用


野外(一次)静校正计算示意图

示意图,互换法,示意图,折射波


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静校正量。理论上讲,折射波静校正可以较好的解决校正问题。早期的折射静校正是在反射波勘探的测区内,布置小折射排列进行波测量,然后通过折射波解译方法求出低速带及其底界面速度参数(0v 、1v )厚度(底界面埋深),在此基础上即可估算静校正量。折射波静校正的实现方,例如广义线性反演法,广义相遇法,延迟时分解法以及交互迭代法(折射剩)等。新的折射波静校正方法不用进行一次小折射工作,效率就大大的提高。它方法在于初至时间的正确识别和拾取。 扩展广义互换法静校正方法扩展广义互换法(EGRM)在加减法及广义互换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基于模折射波静校正方法中效果比较好的一种算法。Hagedoorn用公式表示了一种间距时间和基岩速度的方法。

示意图,相遇法,广义


Palmet(1981)推广了 Hagedoorn 的射线路径方法,如图 2-3 所示,广义相遇法(间公式为11111111vADttttABCDABCDABCD (111111ABCDABCDABCDt t t t (利用广义相遇法在某个物理点可以得到多个加减时间,从而根据公式(2.4.3)2.4.4)计算近地表模型。EGRM 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许多大型的地震资料处理软件ega、KLseismic、绿山软件等地震数据处理软件)都采用了此方法来做折射波静形复杂的勘探地区,当满足地下有稳定的,全区可连续追踪的一个或多个折射时,该方法也能较好的解决静校正问题;但是在复杂山区地形由于地表变化剧稳定的低降速带界面和折射层,初至折射波串层可追踪性差,拾取困难使得该图 2-3 相遇法计算某点时间深度值的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快速Fourier变换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方法研究[J]. 卢回忆,符力耘,蒋韬.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04)
[2]替换速度和叠加速度对地震数据处理效果的影响[J]. 苏贵仕,丁成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9(S1)
[3]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方法及其在丘陵地区的应用[J]. 赵传雪,王丽,吴靖,江伟.  石油物探. 2009(05)
[4]起伏地表煤田地震资料静校正[J]. 李国发,常索亮,侯伯刚.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9(03)
[5]在频率—波数域实现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J]. 刘素芹,何潮观,仝兆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9(01)
[6]煤田高分辨地震勘探中的静校正及应用效果[J]. 宫胜家.  中国煤炭地质. 2008(S1)
[7]层析静校正在黄土塬地区的应用[J]. 樊满仓.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8(S1)
[8]几种静校正方法的比较研究[J]. 何光明,贺振华,黄德济,王翠华.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6(04)
[9]复杂区初至层析反演静校正[J]. 张继国,刘连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6(04)
[10]利用层析反演技术解决山地复杂区静校正问题[J]. 冯泽元,李培明,唐海忠,焦文龙.  石油物探. 2005(03)

硕士论文
[1]复杂地区的折射波静校正应用研究[D]. 刘洪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本文编号:3313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313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5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