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乌北地区南次洼南屯组地震构造精细解释

发布时间:2021-08-23 13:58
  本文综合采用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分析资料,对乌尔逊凹陷乌北次凹南次洼的南屯组的构造特征及其构造发育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乌尔逊凹陷乌北地区的岩性特征,测井特征等对该区域有利相带的分布进行了预测,本次研究可以为该区域层序的划分提供精确的保障,对今后该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实际意义。本次研究将南屯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8个四级层序,且每个四级体系域均发育完全,两个三级层序的分界面位于岩性和电性的转换面,南二为正旋回趋势,南一为反旋回趋势,界面之下部分削截。通过地震构造精细解释,建立最符合地下情况的三维地质模型,最终合理的分析乌北地区南屯组构造分布特征。乌北地区南次洼四周环绕着西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苏仁诺尔断裂带、深洼带、东部缓坡带五个二级构造单元,在常规三维地震解释基础上,利用Landmark软件制作精细合成记录标定层位;应用三维相干技术准确落实断层展布;同时,应用井、震联合对比技术不仅有利于地震资料的构造精细解释,也为测井资料的对比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依据,拓展了南屯组勘探开发和评价的空间,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带和天然气分布区,为油气田加密调整、指导区块优...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乌北地区南次洼南屯组地震构造精细解释


图0.1技术路线图

乌尔逊凹陷,构造单元划分


东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1.1 工区概况乌尔逊凹陷北部地区从中间位置被苏仁诺尔断裂带分隔为上下两部分,形成有西部断阶带、南部次洼、北部次洼、东部斜坡带、苏仁诺尔构造带、黄旗庙构造带。研究区位于苏仁诺尔构造带南部,面积约 210km2。乌北地区资源值得探索,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的构造油藏潜力很大,在乌北地区南次洼中发现构造-岩性和地层-岩性油藏的存在。而北东方向的物源由于深入北洼槽,发育了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局部发育浊积扇,埋深相对较浅,物性较好[15]。乌尔逊凹陷北部由于多期运动改造,研究区内构造特征复杂,主要发育东北向、北东向和北东东向构造,尤其是东北向构造较多,为北西断、南东超的典型箕状凹陷(图 1.1)。

南屯,综合柱状图,地层岩性


苏11井的南屯组为大段的黑色泥岩夹杂灰白色细砂岩的深湖相(图1.3)。在其周围的苏8井、苏302井和苏301井南二段试油均获工业油气流。优选研究区内的17口探井总结规律发现,南一段为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与灰绿色中粗砂岩和灰绿色砾岩等互层,其中夹有灰白色凝灰岩;南二段则主要为一套灰色、灰绿色、灰白色细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局部夹有灰色、灰绿色砾岩,凝灰质砂岩和厚层灰黑色泥岩。整体变现为半深湖—深湖的沉积相特征。南一段和南二段中的暗色泥岩综合评价达到了好烃源岩的标准,以南屯组一段发育的暗色泥岩最佳。图 1.3 苏 42 井(左)、苏 11 井(右)综合柱状图(南屯组地层岩性特征)1.3 区域构造特征研究区主体位于乌北次凹南洼槽,苏仁诺尔走滑构造带南翼。自白垩纪以来,两次较大的构造运动发生在了乌尔逊凹陷内,第一次发生于早白垩世中期,构造运动的强度相对较弱,在研究区形成比较广泛的角度不整合,地震剖面上对应于T22地震反射层,即南屯组顶界面;第二次发生于早白垩世末期,构造运动强烈,在研究区形成规模宏大、分布十分广泛的角度不整合,地震剖面上对应于T04地震反射层[17],即伊敏组顶界面。乌尔逊凹陷乌北地区由北向南划分出黄旗庙背斜构造带、扎和庙洼槽、苏仁诺尔走滑断裂构造带、乌北洼槽、乌东斜坡构造带和乌西断阶构造带六个构造单元。而南屯组沉积时期由于地层整体下降,可以判断为断陷期,其地界面和顶界面分别于地震反射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最大熵谱估计的沉积旋回划分方法探讨[J]. 朱剑兵.  岩性油气藏. 2012(02)
[2]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J]. 杨巍,姚清洲,张小容,况昊,肖传桃.  四川地质学报. 2010(03)
[3]低幅度构造识别技术研究综述[J]. 梁国平.  西部探矿工程. 2010(03)
[4]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在储集层构型研究中的应用[J]. 刘太勋,徐怀民,焦翠华,王海更,昌伦杰,牛玉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04)
[5]曲率属性及其在构造解释中的应用[J]. 张军华,王伟,谭明友,崔世凌,陈海云.  油气地球物理. 2009(02)
[6]高频层序划分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作用[J]. 刘爱武,王英民,王明培,陈玉明,谷钰.  江汉石油科技. 2009(01)
[7]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屯组优质烃源岩发育特征[J]. 刘新颖,邓宏文,邸永香,高晓鹏,王金奎,龙国清.  石油实验地质. 2009(01)
[8]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南一段沉积相研究[J]. 李静逸,刘志峰,赵东娜,吕玉珍,路云英.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03)
[9]乌尔逊地区凝灰质砂岩储集层孔隙度计算方法研究[J]. 唐海燕,莫修文,唐馨,孙凤贤.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S1)
[10]多期叠加盆地古隆起控油规律[J]. 何登发,李德生,童晓光,赵文智.  石油学报. 2008(04)

硕士论文
[1]乌尔逊凹陷南一段油气成藏与主控因素研究[D]. 曲方春.东北石油大学 2012
[2]地震相干和曲率属性识别断层技术研究与应用[D]. 伍鹏.成都理工大学 2011
[3]乌尔逊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对油气层藏过程的控制作用[D]. 李文龙.东北石油大学 2011
[4]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下白垩统岩性及测井响应模式[D]. 朱维.吉林大学 2010
[5]乌尔逊凹陷南部下白垩统铜钵庙—南屯组储层特征及物性的影响因素[D]. 侯璐.吉林大学 2010
[6]乌尔逊凹陷构造演化研究[D]. 陈骁.成都理工大学 2010
[7]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东河砂岩段储层特征及评价[D]. 苏调红.中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58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358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e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