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地震反射剖面所揭示的大陆碰撞后期的构造演化——以大别山造山带研究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05 18:40
目前我们已经对大陆碰撞带下的深部构造有了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后碰撞造山带中俯冲大陆地壳的深部变形过程还缺乏一定的了解.大别山被看作是经历了完整陆陆碰撞过程的中生代造山带,是了解陆陆碰撞后期陆壳深部构造变形过程的天然实验室.本文以大别山造山带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解释两条南北向横过大别山造山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364 km),我们获得了南北向横跨大别山造山带完整的地壳尺度结构剖面.综合前人在大别山地区的地球化学/岩石学/年代学以及地表地质研究成果,并与目前正在进行的喜马拉雅造山过程进行对比,我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大别山地区在大陆碰撞时期也发生了类似于喜马拉雅地区的双重逆冲过程.在陆陆碰撞后期的构造运动过程中,由于扬子地块顺时针旋转所产生的向南构造拉伸作用,扬子地块俯冲前缘及其上覆的大别造山带也经历了相应的向南延伸.这种外力作用导致的地壳减薄,为俯冲的扬子板块地壳以高温底辟穹隆的方式折返提供了空间.在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中发现的柯石英,也为扬子板块俯冲前缘在外力拉伸和内部浮力共同作用下的快速折返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文章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35(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大别山构造简图(向必伟,2007)
深反射地震剖面图.
深地震反射剖面解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冈底斯弧的岩浆作用:从新特提斯俯冲到印度-亚洲碰撞[J]. 张泽明,丁慧霞,董昕,田作林. 地学前缘. 2018(06)
[2]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与酒西盆地结合部深部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意义[J]. 黄兴富,高锐,郭晓玉,李文辉,熊小松.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9)
[3]岩浆岩定量限定陆-陆碰撞时间和过程的方法和实例[J]. 朱弟成,王青,赵志丹.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6)
[4]发展板块构造理论:从洋壳俯冲带到碰撞造山带[J]. 郑永飞,陈伊翔,戴立群,赵子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6)
[5]大别山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J]. 王清晨. 岩石学报. 2013(05)
[6]利用低温热史恢复大别造山带晚白垩世以来的古高度[J]. 丁汝鑫,陈国能,周祖翼,许长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S1)
[7]论大别山南缘襄樊—广济断裂的两次向南逆冲推覆[J]. 杨坤光,程万强,朱清波,李学刚. 地质论评. 2011(04)
[8]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与扬子北缘构造变形的关系[J]. 李三忠,张国伟,董树文,刘晓春,王岳军,刘博,钱存超,刘恩山. 岩石学报. 2010(12)
[9]大别山低级变质岩的构造背景[J]. 徐树桐,吴维平,陆益群,汪德华. 地质通报. 2010(06)
[10]晓天-磨子潭断裂后造山伸展活动的40Ar-39Ar年代学记录[J]. 王勇生,向必伟,朱光,陈文,魏鑫. 地球化学. 2009(05)
博士论文
[1]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边界断裂中生代变形特征及其对碰撞造山过程的启示[D]. 程万强.中国地质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78310
【文章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35(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大别山构造简图(向必伟,2007)
深反射地震剖面图.
深地震反射剖面解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冈底斯弧的岩浆作用:从新特提斯俯冲到印度-亚洲碰撞[J]. 张泽明,丁慧霞,董昕,田作林. 地学前缘. 2018(06)
[2]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与酒西盆地结合部深部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意义[J]. 黄兴富,高锐,郭晓玉,李文辉,熊小松.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9)
[3]岩浆岩定量限定陆-陆碰撞时间和过程的方法和实例[J]. 朱弟成,王青,赵志丹.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6)
[4]发展板块构造理论:从洋壳俯冲带到碰撞造山带[J]. 郑永飞,陈伊翔,戴立群,赵子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6)
[5]大别山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J]. 王清晨. 岩石学报. 2013(05)
[6]利用低温热史恢复大别造山带晚白垩世以来的古高度[J]. 丁汝鑫,陈国能,周祖翼,许长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S1)
[7]论大别山南缘襄樊—广济断裂的两次向南逆冲推覆[J]. 杨坤光,程万强,朱清波,李学刚. 地质论评. 2011(04)
[8]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与扬子北缘构造变形的关系[J]. 李三忠,张国伟,董树文,刘晓春,王岳军,刘博,钱存超,刘恩山. 岩石学报. 2010(12)
[9]大别山低级变质岩的构造背景[J]. 徐树桐,吴维平,陆益群,汪德华. 地质通报. 2010(06)
[10]晓天-磨子潭断裂后造山伸展活动的40Ar-39Ar年代学记录[J]. 王勇生,向必伟,朱光,陈文,魏鑫. 地球化学. 2009(05)
博士论文
[1]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边界断裂中生代变形特征及其对碰撞造山过程的启示[D]. 程万强.中国地质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78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47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