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十三间房探区地震资料解释及构造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16 23:32
  十三间房探区作为吐哈盆地勘探程度较低的区块,很多基础的地质问题还不清楚。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弄清研究区的构造类型、构造样式、构造变形的方式和时间、构造演化特征,指导优选有利的勘探区带、局部构造,为进一步寻找油气打好基础。本文以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等理论方法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数据、钻测井数据、重磁数据以及露头数据,重点对研究区的地震数据进行精细解释、构造样式的划分、构造变形特征的分析。本文在充分利用各种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研究区地震解释模型的建立,并以此为指导,对9条地震测线进行了构造解释。编制了三叠系底面、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底面、中侏罗统七克台组底面的构造图,明确了各层的断裂分布情况及构造类型。划分了北部山前带、台北凹陷、了墩隆起三个构造单元内的构造样式,并总结了构造样式的分布规律。对房1井背斜和七克台构造进行了精细解剖,明确了其构造成因、形成时间以及形成机制,并总结出了研究区的构造形成模式。研究表明:(1)研究区发育的断层有两大类4种类型,基底断层和盖层断裂。其中盖层断裂包括撕裂断层、基底卷入型断层以及盖层滑脱型断层。另外发育多种类型的背斜,包括挤压作用形成的背斜...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十三间房探区地震资料解释及构造分析


图0-1技术路线图

探区,构造单元,博格达山


重要的一套地层,因此在划分构造带时主要针对侏罗系构造层,依据现今地质特征,结合侏罗系构造特征,同时兼顾新生代的构造特征。综合地将十三间房探区自北向南构造带划分为山前带、台北凹陷与了墩隆起三个构造单元(图1-1)。图 1-1 十三间房探区构造单元图(1)山前带(逆冲褶皱带)探区山前逆冲褶皱带是吐哈盆地北部博格达山逆冲—褶皱系统的一部分。位于探区最北部,为山前冲掩构造带,发育叠瓦式逆冲断裂系,与博格达—巴里坤山链的形成息息相关。位于博格达山与巴里坤山的交接部位,是构造应力相互作用转换的部位。该带主要由北倾的一系列逆断层和挤压背斜组成。背斜一般为北陡南缓的不对称背斜,背斜南部多发育逆冲断层,是由博格达山向南挤压而成。

探区,小草,洼陷,邻区


陷前陆逆冲褶皱带受该造山应力控制。(2)台北凹陷探区凹陷部分是台北凹陷小草湖洼陷的东延部分(图1-2)。该带以房1井滑脱褶皱为代表,是台北凹陷东部第一滑脱前锋带的一部分,发育有北倾的逆冲断层,逆冲断层归并于底部的滑脱面。在滑脱面上部发育有断层相关的滑脱褶皱。北边界为北界山断层,南边界为七克台断层。房1井处发育背斜构造,自石炭系到齐古组地层隆起形成背斜核部,房1井以北,石炭系到齐古组下陷形成向斜,新生代地层不整合覆盖于齐古组地层之上。整个斜坡带主要充填石炭系、侏罗系和新生代地层,缺失二叠系,三叠系仅在靠近山前带的范围分布;地势西低东高,探区东部,中、上侏罗统上倾尖灭。七克台断层从八道湾组煤层滑脱,上盘地层倾角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利用三维地震属性分析识别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早期构造活动[J]. 贾丹,肖安成,唐永,吴磊,沈亚,徐波,吴占奎.  岩石学报. 2013(08)
[2]郯庐断裂带渤海湾北段早新生代逆冲推覆的生长褶皱证据[J]. 李志刚,陈伟,贾东,李世琴,许强,周小军,金柯.  地质学报. 2013(06)
[3]海拉尔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J]. 余本善,李薇薇,王兴宇,杨仓.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02)
[4]快速模拟退火法重力及其梯度异常与地震数据的联合反演[J]. 李丽丽,杜晓娟,马国庆.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01)
[5]潜伏背斜圈闭优选在强烈挤压断褶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性分析——来自天山、龙门山、昆仑山山前逆冲断带及川东高陡背斜区的勘探实例[J]. 梁顺军,肖宇.  中国石油勘探. 2013(01)
[6]一种断层重力异常定量解释方法[J]. 李丽丽,孟令顺,杜晓娟,马国庆.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2(04)
[7]改进的局部波数法及其在磁场数据解释中的应用[J]. 李丽丽,杜晓娟,马国庆.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04)
[8]吐哈盆地重力场与断裂构造特征[J]. 申晨,袁炳强,李玉宏,张春灌,鲁海鸥.  断块油气田. 2012(04)
[9]双层滑脱构造的物理模拟: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的启示[J]. 于福生,李定华,赵进雍,董长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2(02)
[10]滑脱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 吴礼明,丁文龙,曾维特,许长春,久凯.  特种油气藏. 2011(05)

博士论文
[1]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与变形机制[D]. 梁瀚.浙江大学 2013
[2]油田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方法[D]. 韩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3]博格达山链的造山活动与山体形成演化[D]. 王宗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3

硕士论文
[1]贝尔凹陷北部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和构造特征研究[D]. 张天垚.东北石油大学 2011
[2]乌尔逊凹陷南部地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D]. 齐仁理.东北石油大学 2010
[3]大庆长垣高台子工区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D]. 黄伟.浙江大学 2010
[4]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地震速度建场及变速成图方法研究[D]. 许海涛.中国石油大学 2010
[5]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北部山前带二叠系油气勘探前景初步分析[D]. 周铁锁.西北大学 2008
[6]博格达山南缘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D]. 魏红兴.西北大学 2007
[7]大民屯凹陷西部斜坡带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特征研究[D]. 郭伟.西南石油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39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539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0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