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龙门山至小江断裂滑动与应力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7 01:11
  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能量积累和释放的过程。其中,能量的积累与活动断裂的震间运动状态息息相关。活动断裂的活动程度是地震断层受力状态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深入板内及板间地震的力学驱动机制的重要震源参数。能量的释放是断层破裂滑动的过程,会引起区域应力场的变化,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不仅可以用来衡量地震对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还是影响地震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闭锁程度、滑动亏损等运动特征,认清地震断层破裂滑动及其引起的应力变化对研究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孕育机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研究龙门山至小江断裂的运动特征。根据主要的活动断裂将川滇及其周边地区划分为9个活动地块,基于块体-位错模型,利用19992007年,20092013年和20132016年,三个不同时间段的GPS速度场资料研究龙门山至小江断裂的滑动速率、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在此基础上,根据弹性位错理论,研究断裂附近应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Crust1.0地壳分层模型计算龙门山至小江断裂的地震矩累积速率及其面密度。然后,研究汶川地震和...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龙门山至小江断裂滑动与应力变化研究


川滇地区部分主要活动断裂和7.0级及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

模型图,有限矩,形位,点源


对于静态问题,震源表示定理(2.1)式可写作:= ,; (2.8)因为弹性系数 = + + , =,+,+,,所以(2.8)式等价于:= + + (2.9)或写作:= + + (2.10)(2.10)式表示点源位错产生的位移场。对于不同的介质模型,具有不同的边界条件,静态平衡方程 + 2 × × + = 0具有不同的解 , 。(2.7)式给出了均匀弹性无限介质空间下的格林函数。

块体划分,断裂模型,块体,活动性


其中的青藏块体又被划分为六个二级块体:川滇块体、柴达木、祁连和拉萨。赵静[56]和陈长云[55]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利川滇和巴彦喀拉二级块体分别以丽江-小金河断裂带、龙日坝断裂滇北和滇南、阿坝和马尔康次级块体。如图 2.1,以主要的活动断究区域划分为若 9 个活动块体。往研究在探讨断裂活动性时,往往根据断裂及其两侧的块体来确定围。例如,在研究龙门山至小江断裂活动性时,由活动断裂两侧BLK06、BLK07 所覆盖的区域来确定研究范围。断裂的活动性与断活动性密切相关,而块体的活动性与周边块体的活动性又密不可分确定研究区域时,除了考虑活动断裂两侧的块体以外,还会考虑这外围块体。参考王伟等[40]对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的块体划分情川南次级块体的外围块体 BLK08 和 BLK09 的边界位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江断裂带南段全新世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与滑动速率[J]. 韩竹军,董绍鹏,毛泽斌,呼楠,谭锡斌,袁仁茂,郭鹏.  地震地质. 2017(01)
[2]川滇地区次级地块及其主要断裂带现今活动研究[J]. 岳彩亚,党亚民,杨强,刘宗强,皱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2)
[3]川滇地区应变率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J]. 魏文薪,江在森,刘晓霞,邹镇宇.  地震. 2015(04)
[4]联合采用定性和定量断层资料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及在乌鲁木齐地区的应用[J].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9)
[5]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及其邻区块体运动及块体边界带形变特征[J]. 陈长云.  国际地震动态. 2015(06)
[6]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断层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动态特征研究[J]. 赵静,江在森,牛安福,刘杰,武艳强,魏文薪,刘晓霞,闫伟.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3)
[7]利用大地测量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应变场研究进展[J]. 许才军,尹智.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4(10)
[8]青藏高原东缘中南部主要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地震矩亏损[J]. 李煜航,郝明,季灵运,秦姗兰.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4)
[9]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运动特性及动力学机制研究[J]. 魏文薪.  国际地震动态. 2013(07)
[10]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证据[J]. 任俊杰,徐锡伟,孙鑫喆,谭锡斌,李康,康文君,刘保金.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6)

博士论文
[1]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D]. 张勇.北京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块体模型与负位错模型分析川滇地区块体应变与断裂带变形特征[D]. 赵静.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2



本文编号:3539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539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c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