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温度影响下的Na + 和Ca 2+ 迁移转化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4 05:19
  论文以某市明化镇组热储层岩样为研究对象,对围岩介质和孔隙地热水中典型阳离子的差异现象,展开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40℃、60℃条件下Ca2+和Na+之间的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以Cl-为非反应性溶质,在40℃、60℃条件下,拟合的纵向弥散系数分别为13.6cm2/h、14.9cm2/h。(2)对于单组份运移,40℃、60℃时Ca2+阻滞系数分别为1.14、1.11,40℃、60℃时Ca2+初始穿透分别经过1.00、0.94个PV数,完全穿透分别经过1.74、1.51个PV数,C/C0分别达到0.98-1.02、0.92-0.94,温度越高,更易穿透土柱;Na+初始穿透分别经过了4.44、3.63个PV数,因部分被吸附交换Na+无法达到完全穿透。Na+的运移受温度和离子吸附交换的双重影响。(3)对于两组份运移,40℃、60℃条件下Ca2+的C/C0分别达到1.58-1.68、1.34-1.39。40℃时Ca2+的初始穿透、完全穿透较单组份运移分别快0.08、0.21个PV数;60℃时Ca2+较单组份运移分别快0.13、0.32个PV数,离子交换作用使得两组份运移时Ca... 

【文章来源】: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温度影响下的Na + 和Ca 2+ 迁移转化机理研究


中国地热能的分布图

岩样,采样点,地形,新密


试验所用岩样的采取为某市西南方约50km的郑州市新密县曲梁乡王沟村沟谷内深约60m的扰动土,为新近系明化镇组热储层细砂。试验样品剔除杂质(根茎等)后室内自然风干,过2mm筛后备用。采样情况如图3-1。3.2.2 岩样理化性质(1) 岩样类型

粒径分布,粒径分布,理化性质,岩样


图 3-2 粒径分布图Fig.3-2 Distribution of the gain size其它相关参数拟热储层围岩介质的试验岩样,其理化性质是溶质运移的背参数(有机质、pH、EC、含水率和部分可溶离子等)测试结果表 3-4 岩样的理化性质Tab.3-4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ock samples 数值 项目 m-32.52 电导率/s·cm-10m-31.86 含水率/% /% 2.78 有机质/g·kg-12.5:1) 8.9 CEC/cmol·kg-12L-15.3 Cl-/mg·L-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北隐伏型煤矿地下水水化学演化多元统计分析[J]. 陈陆望,殷晓曦,刘鑫,桂和荣.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3(06)
[2]阳山矿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J]. 李石桥,余金元,王涛,毛世东,刘多林,朱斌.  黄金. 2013(10)
[3]不同系统聚类法在水化学分类中的应用[J]. 补建伟,周爱国,周建伟,孙自永,李鑫.  工程勘察. 2013(10)
[4]关中盆地潜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机理[J]. 张春潮,魏哲,孙一博,李慧,王文科,段磊.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3(05)
[5]因子分析法在深层地下热水水化学组分形成作用中的应用[J]. 李红雁,马致远,徐国芳,云智汉.  地下水. 2013(04)
[6]锶同位素演化对深层地下热水的指示意义[J]. 徐国芳,马致远.  地下水. 2013(04)
[7]模糊聚类分析在地下水化学类型分类中的应用[J]. 李育松,胡昱欣,卞建民.  人民黄河. 2013(07)
[8]湖北省利川市忠路镇洞脑壳温泉成因[J]. 陈刚,万军伟,郭鹏,刘洪.  地质科技情报. 2013(04)
[9]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的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演化特征[J]. 王利书,唐泽军.  环境科学学报. 2013(06)
[10]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与地质构造关系的Q-型聚类分析[J]. 于彦,刘杰,康楠,林溦,高宝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3(03)

博士论文
[1]天津地区雾迷山组热储地下热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 林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硕士论文
[1]开封市城区地热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 张良.河南理工大学 2011
[2]苏锡常地区水土地质环境特征及质量分析[D]. 马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3]开封市超深层地热水人工回灌补源研究[D]. 朱红丽.河南理工大学 2011
[4]地热水与围岩介质中“三氮”迁移机理研究[D]. 张娟.河南理工大学 2011
[5]黄河三角洲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影响研究[D]. 张传成.吉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49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549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9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