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中上游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及径流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2 23:26
在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加剧的大背景下,白龙江流域气温、降水与径流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分析流域内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探究气温—降水—径流相互关系以及径流变化影响因素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该研究对指导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区为白龙江武都水文站以上流域。数据资料包括:研究区内20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数据与月降水量数据,武都水文站实测月径流量与年径流量资料,资料系列长度均为1961-2010年。首先,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白龙江中上游水文气象要素年内变化特征。其次,运用M-K法、R/S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等,分析了水文气象要素在季节、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周期性规律以及持续性问题。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双累积曲线探讨水文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气象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作用情况。结果表明:近50年来,气温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年内最高气温基本稳定在7月份,4-10月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最低气温则保持在1月份,11月至翌年3月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气温年内分配格局基本稳定。研究区内4-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9...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
2.2.2 年内分配完全调节系数
2.2.3 变化幅度
2.2.4 集中度和集中期
2.2.5 M-K法
2.2.6 R/S分析法
2.2.7 Morlet小波分析法
2.2.8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2.2.9 太阳活动与ENSO事件分析
2.2.10 四季划分方法
2.2.11 双累积曲线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基本情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地形地貌
3.1.3 水文气象
3.1.4 植被与土壤
3.2 水资源情况
3.2.1 地表水资源
3.2.2 地下水资源
3.2.3 水资源总量
第四章 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
4.1 气温年内分配变化特征
4.2 气温年际变化特征
4.2.1 气温的年际变化
4.2.2 气温M-K秩次检验、突变性检验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4.2.3 气温的周期变化特征分析
4.3 降水量年内分配特征分析
4.3.1 各年代降水量年内分配情况
4.3.2 降水不均匀系数与完全调节系数分析
4.3.3 降水变化幅度分析
4.3.4 降水量年内集中度、集中期分析
4.4 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
4.4.1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4.4.2 降水量M-K秩次检验、突变性检验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4.4.3 降水量的的周期变化特征分析
第五章 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5.1 径流量的年内变化
5.1.1 各年代径流年内分配情况
5.1.2 径流不均匀系数与完全调节系数分析
5.1.3 径流变化幅度分析
5.1.4 径流量年内集中度、集中期分析
5.2 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
5.2.1 径流量的年际变化
5.2.2 径流量M-K秩次检验、突变性检验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5.2.3 径流量的周期变化特征分析
第六章 径流影响因素研究
6.1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1.1 降水—径流年内分配的变化关系
6.1.2 气温—降水—径流的变化关系
6.1.3 太阳黑子径流变化的影响
6.1.4 ENSO对径流变化的影响
6.2 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81-2010年柴达木盆地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湖泊和植被响应[J]. 徐浩杰,杨太保. 地理科学进展. 2013(06)
[2]1960-2010年洮河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J]. 张晓晓,张钰,徐浩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3]基于MODIS-NDVI的甘肃河东地区植被覆盖度动态监测[J]. 李小亚,张勃,靳自宝.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1)
[4]白龙江流域上游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J]. 田黎明,齐识,马金珠,张鹏,赵艳萍,宁娜. 水文. 2012(04)
[5]1959年至2010年秦岭灞河流域径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马新萍,白红英,侯钦磊,袁博,章杰. 资源科学. 2012(07)
[6]白龙江流域近40a气候变化及径流的响应[J]. 赵艳萍,宁娜,马金珠. 节水灌溉. 2012(05)
[7]洮河干流径流变化特征分析[J]. 朱佳君,张钰,唐颖丰,段志华. 人民黄河. 2012(01)
[8]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J]. 杨丽英,孙素艳,郦建强,颜勇. 中国水利. 2011(23)
[9]Morlet小波显著性检验和精度分析在地磁场和地震活动性周期分析中的应用[J]. 尹继尧,朱元清,宋治平,张国民,薛艳,刘杰. 地震学报. 2011(05)
[10]洮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J]. 张钰,唐颖丰,韩克明,朱佳君,魏素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09)
本文编号:3565091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
2.2.2 年内分配完全调节系数
2.2.3 变化幅度
2.2.4 集中度和集中期
2.2.5 M-K法
2.2.6 R/S分析法
2.2.7 Morlet小波分析法
2.2.8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2.2.9 太阳活动与ENSO事件分析
2.2.10 四季划分方法
2.2.11 双累积曲线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基本情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地形地貌
3.1.3 水文气象
3.1.4 植被与土壤
3.2 水资源情况
3.2.1 地表水资源
3.2.2 地下水资源
3.2.3 水资源总量
第四章 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
4.1 气温年内分配变化特征
4.2 气温年际变化特征
4.2.1 气温的年际变化
4.2.2 气温M-K秩次检验、突变性检验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4.2.3 气温的周期变化特征分析
4.3 降水量年内分配特征分析
4.3.1 各年代降水量年内分配情况
4.3.2 降水不均匀系数与完全调节系数分析
4.3.3 降水变化幅度分析
4.3.4 降水量年内集中度、集中期分析
4.4 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
4.4.1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4.4.2 降水量M-K秩次检验、突变性检验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4.4.3 降水量的的周期变化特征分析
第五章 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5.1 径流量的年内变化
5.1.1 各年代径流年内分配情况
5.1.2 径流不均匀系数与完全调节系数分析
5.1.3 径流变化幅度分析
5.1.4 径流量年内集中度、集中期分析
5.2 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
5.2.1 径流量的年际变化
5.2.2 径流量M-K秩次检验、突变性检验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5.2.3 径流量的周期变化特征分析
第六章 径流影响因素研究
6.1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1.1 降水—径流年内分配的变化关系
6.1.2 气温—降水—径流的变化关系
6.1.3 太阳黑子径流变化的影响
6.1.4 ENSO对径流变化的影响
6.2 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81-2010年柴达木盆地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湖泊和植被响应[J]. 徐浩杰,杨太保. 地理科学进展. 2013(06)
[2]1960-2010年洮河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J]. 张晓晓,张钰,徐浩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3]基于MODIS-NDVI的甘肃河东地区植被覆盖度动态监测[J]. 李小亚,张勃,靳自宝.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1)
[4]白龙江流域上游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J]. 田黎明,齐识,马金珠,张鹏,赵艳萍,宁娜. 水文. 2012(04)
[5]1959年至2010年秦岭灞河流域径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马新萍,白红英,侯钦磊,袁博,章杰. 资源科学. 2012(07)
[6]白龙江流域近40a气候变化及径流的响应[J]. 赵艳萍,宁娜,马金珠. 节水灌溉. 2012(05)
[7]洮河干流径流变化特征分析[J]. 朱佳君,张钰,唐颖丰,段志华. 人民黄河. 2012(01)
[8]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J]. 杨丽英,孙素艳,郦建强,颜勇. 中国水利. 2011(23)
[9]Morlet小波显著性检验和精度分析在地磁场和地震活动性周期分析中的应用[J]. 尹继尧,朱元清,宋治平,张国民,薛艳,刘杰. 地震学报. 2011(05)
[10]洮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J]. 张钰,唐颖丰,韩克明,朱佳君,魏素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09)
本文编号:3565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565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