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基于手机位置信息的地震极震区位置与范围快速获取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6 03:51
  近年来随着手机普及率的逐渐升高,及时甚至准确实时的获取大量手机位置数据成为可能,这有利于震后基于手机位置数据快速判断极震区位置和范围,及时辅助判定灾情信息,进行救援工作等,对于地震应急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意义。本文采用第三方移动推送服务商采集的手机位置数据,通过对活跃基站数量、活跃Wi Fi数量、无线网络联网设备数量、移动设备数量,这四种指标在地震前后数据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地震对地震灾区不同位置的影响程度,从而进一步对震后10分钟内快速寻找极震区的位置与大致范围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选择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地震、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地震、四川广元市青川地震三个地震。根据筛选条件:(1)震前30分钟内,具有有效数据的时刻大于20分钟;(2)震前30分钟内,裸数据平均值大于5;(3)震后30分钟内,超过震前平均值的数据个数小于3个。这三个筛选条件是保证指标数据连续稳定,能够实时上报数据,有一定的人口基础,并且震后指标数量下降。每个地震选取一个观测点,将地震当天与地震前一天指标数量变化进行对比,在四种指标中筛选出对地震敏感性高的指标。结果发现,活跃Wi Fi数和无线网络联网设备数在震后反应效果...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市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手机位置信息的地震极震区位置与范围快速获取技术研究


九寨沟地震震前震后热力图变化

热力图,精河,震后,震前


图 1-2 精河地震震前震后热力图变化1.3 选题目的及意义震后快速获取较为准确的地震影响场的分布信息对进行有效的应急救援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影响场进行修正几乎都是靠余震,但依靠余震修订影响场时间太晚(一般都在震后 1 小时后),无法满足震后 30 分钟提交快速评估结果的要求。以往地震中,由于没有灾区信息,快速评估结果误差较大,且对重灾区位置的判断常出现错误,影响决策。本论文尝试利用手机热力图具有的快速、实时、精度较高的优势,在 10-30 分钟快速获取极震区位置与范围,为后续快速评估提供依据。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工作流程图,工作流程图


内容安排如下:绍文章选题背景、依据、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对于手机位置数据应用的研究现状,简要说明文章研究主容安排。绍手机位置数据来源与形式类别,主要为 4 种指标码格式,以及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流程。取了 3 个历史震例,根据筛选条件,每个地震选取与地震当天的数据指标在地震前后的变化情况进行地震影响的,并且在 4 种指标中筛选出对地震敏感取了 6 个历史地震,对每个地震震后指标数量与震时做插值分析再与烈度图拟合,分析拟合效果最好的时文章的工作进行总结,并且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予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手机位置数据的地震灾情指标选择[J]. 庞晓克,聂高众,张昕,李华玥,夏朝旭,范熙伟,魏本勇.  中国地震. 2019(01)
[2]基于通信大数据的地震影响初步判断[J]. 张勇,赵学志,肖爽.  科技与创新. 2018(20)
[3]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J]. 薄涛,李小军,陈苏,王玉婷,祁国良.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8(05)
[4]基于余震粒子群算法的极震区快速判定方法研究[J]. 郑韵,姜立新,王辉山,王洪栋.  地震. 2018(04)
[5]基于震源深度的极震区烈度评估模型[J]. 聂高众,徐敬海.  地震地质. 2018(03)
[6]基于夜光遥感与POI数据空间耦合关系的南海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J]. 于丙辰,刘玉轩,陈刚.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06)
[7]基于手机位置数据的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人流分析[J]. 李东平,黄乐,陈海鹏,刘倩倩.  中国地震. 2017(04)
[8]基于微博舆情数据的震后有感范围提取研究[J]. 曹彦波,吴艳梅,许瑞杰,张方浩.  地震研究. 2017(02)
[9]基于腾讯区域热力图的庐山核心景区客流研究[J]. 于丙辰,陈刚.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7(02)
[10]自然灾害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与管理技术综述[J]. 吕雪锋,陈思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6(04)

硕士论文
[1]晋冀蒙交界区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D]. 李华玥.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7
[2]烈度分布快速评估方法研究[D]. 许卫晓.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1
[3]地震灾害遥感特征分析与信息提取技术研究[D]. 韩岭.成都理工大学 2011
[4]移动位置服务中基础定位平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朱战宏.西北工业大学 2007
[5]基于手机平台的位置服务的应用研究[D]. 石伟华.上海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71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571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0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