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波方程转换的三参数递进式全波形反演
发布时间:2022-01-14 09:41
为提高基于声波方程的多参数反演精度,研究了基于波动方程转换的多参数全波形反演方法,实现了基于声波方程的速度、密度、阻抗三参数全波形反演。首先利用阻抗-速度方程实现低波数速度模型和阻抗模型的全波形反演建模;将该低波数速度模型作为初始速度模型,经过声波方程转换再利用速度-密度方程实现从低波数到高波数的递进式速度反演和密度反演。同时通过加德纳经验公式的约束提高了密度反演的稳定性和精度。利用Overthrust模型数据进行测试,分别实现了主频10 Hz和30 Hz地震数据三参数全波形反演,结果表明主频30 Hz地震数据全波形反演结果能够精细刻画起伏构造形态,且断层边界清晰,断面干脆,为精细地震勘探提供了更加可靠的速度和阻抗。
【文章来源】:石油物探. 2020,59(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初始速度模型
首先利用主频为10 Hz地震数据进行阻抗-速度以及速度-密度反演,结果见图8和图9。在阻抗-速度模式中速度主要利用大偏移距数据进行低波数的速度更新,阻抗则可以利用小偏移距数据进行阻抗更新,明显看出阻抗模型的分辨率远高于速度模型,两个高速层在速度模型上没有体现出来(图9)。在深度250~500 m,CDP130附近的断层构造在阻抗中得到了较好的刻画(图8)。图7 初始阻抗模型
初始阻抗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波动方程转换的时间域多尺度全波形反演速度建模[J]. 何兵红,方伍宝,刘定进,胡光辉. 石油物探. 2019(02)
[2]声波方程参数化模式及多参数全波形反演去耦合化策略[J]. 何兵红,方伍宝,胡光辉,刘定进,孙思宇. 石油物探. 2018(05)
[3]三维一阶速度—应力声波方程全波形反演[J]. 李海山,杨午阳,雍学善.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04)
[4]基于波动方程重建震源子波的三维全波形反演[J]. 梁展源,吴国忱,王玉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7(06)
[5]变密度声波全波形反演中密度影响因素及反演策略[J]. 张广智,孙昌路,潘新朋,张志明,姜岚杰,印兴耀.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5)
[6]基于Born敏感核函数的速度、密度双参数全波形反演[J]. 杨积忠,刘玉柱,董良国.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3)
[7]基于声学全波形反演的油气藏地震成像方法[J]. 石玉梅,张研,姚逢昌,谢桂生,孙虎生,马晓宇,首皓.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2)
[8]声波全波形反演目标函数性态[J]. 董良国,迟本鑫,陶纪霞,刘玉柱.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0)
[9]利用叠前全波形反演进行储层预测[J]. 单蕊,卞爱飞,於文辉,曲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04)
本文编号:3588279
【文章来源】:石油物探. 2020,59(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初始速度模型
首先利用主频为10 Hz地震数据进行阻抗-速度以及速度-密度反演,结果见图8和图9。在阻抗-速度模式中速度主要利用大偏移距数据进行低波数的速度更新,阻抗则可以利用小偏移距数据进行阻抗更新,明显看出阻抗模型的分辨率远高于速度模型,两个高速层在速度模型上没有体现出来(图9)。在深度250~500 m,CDP130附近的断层构造在阻抗中得到了较好的刻画(图8)。图7 初始阻抗模型
初始阻抗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波动方程转换的时间域多尺度全波形反演速度建模[J]. 何兵红,方伍宝,刘定进,胡光辉. 石油物探. 2019(02)
[2]声波方程参数化模式及多参数全波形反演去耦合化策略[J]. 何兵红,方伍宝,胡光辉,刘定进,孙思宇. 石油物探. 2018(05)
[3]三维一阶速度—应力声波方程全波形反演[J]. 李海山,杨午阳,雍学善.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04)
[4]基于波动方程重建震源子波的三维全波形反演[J]. 梁展源,吴国忱,王玉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7(06)
[5]变密度声波全波形反演中密度影响因素及反演策略[J]. 张广智,孙昌路,潘新朋,张志明,姜岚杰,印兴耀.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5)
[6]基于Born敏感核函数的速度、密度双参数全波形反演[J]. 杨积忠,刘玉柱,董良国.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3)
[7]基于声学全波形反演的油气藏地震成像方法[J]. 石玉梅,张研,姚逢昌,谢桂生,孙虎生,马晓宇,首皓.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2)
[8]声波全波形反演目标函数性态[J]. 董良国,迟本鑫,陶纪霞,刘玉柱.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0)
[9]利用叠前全波形反演进行储层预测[J]. 单蕊,卞爱飞,於文辉,曲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04)
本文编号:3588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588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