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相疏松砂岩相控地震描述及含油气判识
发布时间:2022-01-22 20:53
新近系馆陶组胜利滩海地区最主要的含油层系之一,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86%,油藏类型主要为河流相砂体控制的岩性油藏。馆陶组储层疏松,表现出较强的粘滞性。在河流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滩海地区从馆下段到馆上段、明化镇组具有从辫状河到曲流河、网状河逐渐演化的沉积特征,从盆缘区到汇水区同样发育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等连续的河流演化类型。以粘滞性介质理论为背景,以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方法为基础,研究了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等不同河流类型的储层地震响应特征,明确了各自的描述重点,开发出针对性强适应性高的储层描述技术,并探索了针对不同河流类型储层的油气检测技术。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砾砂岩、砾状砂岩;储层单层厚度上,过渡相储层相比辫状河单层厚度更小,单层厚度在3~5米之间,泥岩隔层更加发育;平面展布上,过渡相既无显著的河道形态,又不同于辫状河成片分布,表现为土豆状、不规则的块状或带状分布(图2-1)。
其是馆上段上部,由于曲流河侧向迁移作用明显,早期沉积的边滩砂体容易被后期河道所切割,造成井间等时界面不等沉积、等沉积界面不等时的现象,局部表现出“假反旋回”的特征(图2-2)。这也是河流相中层序地层学研究难度大,井间对比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图 2-2 垦东 27-垦东 10-垦东古 2 井单井层序分析图2.2 沉积演化特征新近系河流沉积体系垂向上的演化具有从辫状河沉积到曲流河再到网状河的特点,馆陶组沉积时期各凹陷主要边界断层具有同沉积活动的特点,馆陶组现今构造与古地貌凸起、凹陷均一一对应,构造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新近系地层沉积体系平面上的分布受到古构造和古地形的控制作用明显,宏观上具有南薄北厚的沉积特征,凸起上地层沉积薄,凹陷里地层沉积厚。(图 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震信号高精度谱分解方法综述[J]. 张宇,康建红,庞晶源,刘灏. 防灾减灾学报. 2014(01)
[2]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流体识别方法研究进展[J]. 印兴耀,曹丹平,王保丽,宗兆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01)
[3]频率衰减属性在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杨璐,贺振华,文晓涛,杨小江,盛秋红. 岩性油气藏. 2012(05)
[4]基于三维模型的薄互层振幅属性实验研究[J]. 李国发,岳英,熊金良,翟桐立,国春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01)
[5]薄互层地震响应及分频技术的适用性分析[J]. 卢异,吴雪松,石倩茹,钱茂路,张志攀,陈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04)
[6]地震岩石物理研究综述[J]. 刘浩杰. 油气地球物理. 2009(03)
[7]地震岩石物理研究综述[J]. 刘浩杰. 油气地球物理. 2009 (03)
[8]渤海湾盆地新北油田馆上段储层预测方法[J]. 晁静.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9(02)
[9]地震属性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 郭华军,刘庆成. 物探与化探. 2008(01)
[10]岩石物理弹性参数规律研究[J]. 李维新,史謌,王红,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05)
博士论文
[1]基于测井-地震多属性分析的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D]. 吴世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硕士论文
[1]粘弹性介质地震波数值模拟[D]. 贾立坤.中国石油大学 2011
[2]基于衰减介质的地震波数值模拟及吸收属性提取方法研究[D]. 何兵红.中国石油大学 2011
[3]地震波吸收特性及应用研究[D]. 张固澜.成都理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02889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砾砂岩、砾状砂岩;储层单层厚度上,过渡相储层相比辫状河单层厚度更小,单层厚度在3~5米之间,泥岩隔层更加发育;平面展布上,过渡相既无显著的河道形态,又不同于辫状河成片分布,表现为土豆状、不规则的块状或带状分布(图2-1)。
其是馆上段上部,由于曲流河侧向迁移作用明显,早期沉积的边滩砂体容易被后期河道所切割,造成井间等时界面不等沉积、等沉积界面不等时的现象,局部表现出“假反旋回”的特征(图2-2)。这也是河流相中层序地层学研究难度大,井间对比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图 2-2 垦东 27-垦东 10-垦东古 2 井单井层序分析图2.2 沉积演化特征新近系河流沉积体系垂向上的演化具有从辫状河沉积到曲流河再到网状河的特点,馆陶组沉积时期各凹陷主要边界断层具有同沉积活动的特点,馆陶组现今构造与古地貌凸起、凹陷均一一对应,构造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新近系地层沉积体系平面上的分布受到古构造和古地形的控制作用明显,宏观上具有南薄北厚的沉积特征,凸起上地层沉积薄,凹陷里地层沉积厚。(图 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震信号高精度谱分解方法综述[J]. 张宇,康建红,庞晶源,刘灏. 防灾减灾学报. 2014(01)
[2]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流体识别方法研究进展[J]. 印兴耀,曹丹平,王保丽,宗兆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01)
[3]频率衰减属性在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杨璐,贺振华,文晓涛,杨小江,盛秋红. 岩性油气藏. 2012(05)
[4]基于三维模型的薄互层振幅属性实验研究[J]. 李国发,岳英,熊金良,翟桐立,国春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01)
[5]薄互层地震响应及分频技术的适用性分析[J]. 卢异,吴雪松,石倩茹,钱茂路,张志攀,陈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04)
[6]地震岩石物理研究综述[J]. 刘浩杰. 油气地球物理. 2009(03)
[7]地震岩石物理研究综述[J]. 刘浩杰. 油气地球物理. 2009 (03)
[8]渤海湾盆地新北油田馆上段储层预测方法[J]. 晁静.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9(02)
[9]地震属性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 郭华军,刘庆成. 物探与化探. 2008(01)
[10]岩石物理弹性参数规律研究[J]. 李维新,史謌,王红,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05)
博士论文
[1]基于测井-地震多属性分析的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D]. 吴世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硕士论文
[1]粘弹性介质地震波数值模拟[D]. 贾立坤.中国石油大学 2011
[2]基于衰减介质的地震波数值模拟及吸收属性提取方法研究[D]. 何兵红.中国石油大学 2011
[3]地震波吸收特性及应用研究[D]. 张固澜.成都理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02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60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