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测井牵引器电力载波通讯系统硬件设计
发布时间:2022-02-13 11:49
为了实时监控牵引器的工作状态,读取井下采集的各类数据,自适应不同种类、型号及长度的电缆,提高数据传输的实时型、增强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加大数据传输的信息量。基于二进制频移键控调制解调通讯技术,设计了一套长距离多芯电缆高速电力载波通讯系统。该系统在涪陵及新疆工区的恶劣环境试验成功,并成功应用于水平井牵引器中。
【文章来源】: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20,33(03)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单芯电缆测井系统框图
以单位长度为300m 计算。将电缆分成20个集总参数电路,根据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建立电缆仿真模型(图2)。通过信号分析仪,得到幅频与相频特性曲线(图3)。6000m的单芯电缆在频率为50KHz时其幅度的衰减为-22.05dB,相位衰减大于-180dB;在100KHz时幅度衰减为-33.72dB,相位衰减为-259.32dB。可以确定6000m单芯电缆带宽小于50KHz。而七芯电缆的传输特性恶劣,甚至还需要匹配万米电缆,使得传输信号的衰减以及畸变严重。在高温环境中电子器件的性能也会随之下降。需要在电路设计及软件中克服此困难。提高速率以及降低通讯误码率。
通过信号分析仪,得到幅频与相频特性曲线(图3)。6000m的单芯电缆在频率为50KHz时其幅度的衰减为-22.05dB,相位衰减大于-180dB;在100KHz时幅度衰减为-33.72dB,相位衰减为-259.32dB。可以确定6000m单芯电缆带宽小于50KHz。而七芯电缆的传输特性恶劣,甚至还需要匹配万米电缆,使得传输信号的衰减以及畸变严重。在高温环境中电子器件的性能也会随之下降。需要在电路设计及软件中克服此困难。提高速率以及降低通讯误码率。2 电力载波系统硬件设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电力载波技术的路灯监控系统设计分析[J]. 郭淑贞. 通信电源技术. 2013(06)
[2]电力载波通信未来应用方向研究[J]. 许宝玉. 中国新通信. 2013(16)
[3]应用在测井电缆传输的几种编码技术[J]. 李微微,陈国栋,李谦. 科技资讯. 2010(25)
[4]单芯测井电缆频率特性分析[J]. 董惠娟,李瑞敏,张广玉,张松柏.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8(06)
[5]一种FSK信号调制解调电路的设计[J]. 郭颖娜. 现代电子技术. 2006(01)
[6]生产测井的井下调制解调电路[J]. 杨期鹤. 电测与仪表. 1996(06)
硕士论文
[1]长距离单芯电缆多载波通信技术研究[D]. 王利.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23136
【文章来源】: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20,33(03)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单芯电缆测井系统框图
以单位长度为300m 计算。将电缆分成20个集总参数电路,根据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建立电缆仿真模型(图2)。通过信号分析仪,得到幅频与相频特性曲线(图3)。6000m的单芯电缆在频率为50KHz时其幅度的衰减为-22.05dB,相位衰减大于-180dB;在100KHz时幅度衰减为-33.72dB,相位衰减为-259.32dB。可以确定6000m单芯电缆带宽小于50KHz。而七芯电缆的传输特性恶劣,甚至还需要匹配万米电缆,使得传输信号的衰减以及畸变严重。在高温环境中电子器件的性能也会随之下降。需要在电路设计及软件中克服此困难。提高速率以及降低通讯误码率。
通过信号分析仪,得到幅频与相频特性曲线(图3)。6000m的单芯电缆在频率为50KHz时其幅度的衰减为-22.05dB,相位衰减大于-180dB;在100KHz时幅度衰减为-33.72dB,相位衰减为-259.32dB。可以确定6000m单芯电缆带宽小于50KHz。而七芯电缆的传输特性恶劣,甚至还需要匹配万米电缆,使得传输信号的衰减以及畸变严重。在高温环境中电子器件的性能也会随之下降。需要在电路设计及软件中克服此困难。提高速率以及降低通讯误码率。2 电力载波系统硬件设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电力载波技术的路灯监控系统设计分析[J]. 郭淑贞. 通信电源技术. 2013(06)
[2]电力载波通信未来应用方向研究[J]. 许宝玉. 中国新通信. 2013(16)
[3]应用在测井电缆传输的几种编码技术[J]. 李微微,陈国栋,李谦. 科技资讯. 2010(25)
[4]单芯测井电缆频率特性分析[J]. 董惠娟,李瑞敏,张广玉,张松柏.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8(06)
[5]一种FSK信号调制解调电路的设计[J]. 郭颖娜. 现代电子技术. 2006(01)
[6]生产测井的井下调制解调电路[J]. 杨期鹤. 电测与仪表. 1996(06)
硕士论文
[1]长距离单芯电缆多载波通信技术研究[D]. 王利.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23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62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