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中地震信息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5 02:46
本文以岷江上游古堰塞湖为研究对象,经过野外调研,对大量的野外记录进行整合,收集岷江上游古堰塞湖相关资料,发现了古堰塞湖中保存有古地震信息,其中以叠溪古堰塞湖保存最为完整,因此本文对叠溪古堰塞湖中的古地震信息进行了研究。该项研究对叠溪地区的古地震发生期次和周期分析以及对区域内地震的预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现场调查、钻探取样、室内测试分析、物理模拟试验等手段对叠溪古堰塞湖中的古地震信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成果:(1)、通过野外调查和钻探取样分析,发现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中保留了大量的地质环境信息与气候环境信息。并在叠溪古堰塞湖240余米湖相沉积物中找到了10个扰动带,这些扰动带中表现出包卷构造、火焰构造等现象。(2)、通过粒度分析得到10组古堰塞湖沉积物扰动带(扰动层)及其下接触层(下卧层)的粒度特征。通过分析发现扰动层与下卧层粒径均在(0.0000,0.1019)mm之间。其中扰动层的粗颗粒较多,粉砂的含量多于其下接触层;扰动层的粒径在相同含量级之下多于非扰动层的粒径;但总体粒径差别不大。(3)、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再现了古堰塞湖沉积物中扰动现象的形成过程,试验中呈...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框图
岷江上游古堰塞湖调查区交通位置图
2.1.研究区地貌特征叠溪古堰塞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处于过渡地带中,即是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它具有东西两大块体的过渡性特征(图2-2)。青藏高原东缘的现代水系是以横向河流为主,均汇流于长江。其流向与龙门山的走向垂直,以龙门山和岷山的山顶面为分水岭,以深切河谷为主要特征。该区域河流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河流类型为贯通型的河流,如岷江、涪江、嘉陵江,起源于青藏高原东部,横穿并下蚀龙门山,进入四川盆地;另外一种河流类型则为龙门山的山前水系,起源于龙门山中央山脉以东,流经并下蚀龙门山的山前地区,如湔江、石亭江等,最终进入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属于我国的第一阶梯,平均海拔3000m以上;四川盆地地处我国的第二阶梯,平均海拔1000m左右[3]。两者高差达2000余米。岷江上游在两个阶梯之间接近南北向展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岷江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中孢粉特征[J]. 王小群,王兰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05)
[2]大光包滑坡启动机制的物理模拟试验[J]. 张健,王小群,王兰生,朱雷,沈曼.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3(03)
[3]层状岩质斜坡竖向动力响应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 刘汉香,许强,邹威,徐鸿彪. 振动与冲击. 2012(22)
[4]岷江叠溪古堰塞湖的研究意义[J]. 王兰生,王小群,许向宁,崔杰,沈军辉,张志龙. 第四纪研究. 2012 (05)
[5]陶板幕墙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J]. 李洪泉,高占阳,陈飞. 世界地震工程. 2012(03)
[6]安徽寿县新元古界一个滑塌-滑脱软沉积物变形复合构造的发现及地质初探[J]. 王熙,王明镇. 地球学报. 2012(01)
[7]龙门山晚三叠世软沉积物变形与印支期构造运动[J]. 乔秀夫,郭宪璞,李海兵,苟宗海,苏德辰,唐哲民,张伟,杨光. 地质学报. 2012(01)
[8]北京永定河谷中元古界雾迷山组软沉积物变形与古地震发生频率[J]. 苏德辰,孙爱萍. 古地理学报. 2011(06)
[9]中国地震事件沉积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J]. 杜远生. 古地理学报. 2011(06)
[10]豫西义马地区中—晚三叠世古地震引起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J]. 杨文涛,汪校锋,杨江海,杜远生. 古地理学报. 2011(06)
博士论文
[1]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的环境地质信息研究[D]. 王小群.成都理工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岷江叠溪古堰塞湖与地质环境[D]. 段丽萍.成都理工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25756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框图
岷江上游古堰塞湖调查区交通位置图
2.1.研究区地貌特征叠溪古堰塞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处于过渡地带中,即是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它具有东西两大块体的过渡性特征(图2-2)。青藏高原东缘的现代水系是以横向河流为主,均汇流于长江。其流向与龙门山的走向垂直,以龙门山和岷山的山顶面为分水岭,以深切河谷为主要特征。该区域河流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河流类型为贯通型的河流,如岷江、涪江、嘉陵江,起源于青藏高原东部,横穿并下蚀龙门山,进入四川盆地;另外一种河流类型则为龙门山的山前水系,起源于龙门山中央山脉以东,流经并下蚀龙门山的山前地区,如湔江、石亭江等,最终进入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属于我国的第一阶梯,平均海拔3000m以上;四川盆地地处我国的第二阶梯,平均海拔1000m左右[3]。两者高差达2000余米。岷江上游在两个阶梯之间接近南北向展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岷江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中孢粉特征[J]. 王小群,王兰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05)
[2]大光包滑坡启动机制的物理模拟试验[J]. 张健,王小群,王兰生,朱雷,沈曼.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3(03)
[3]层状岩质斜坡竖向动力响应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 刘汉香,许强,邹威,徐鸿彪. 振动与冲击. 2012(22)
[4]岷江叠溪古堰塞湖的研究意义[J]. 王兰生,王小群,许向宁,崔杰,沈军辉,张志龙. 第四纪研究. 2012 (05)
[5]陶板幕墙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J]. 李洪泉,高占阳,陈飞. 世界地震工程. 2012(03)
[6]安徽寿县新元古界一个滑塌-滑脱软沉积物变形复合构造的发现及地质初探[J]. 王熙,王明镇. 地球学报. 2012(01)
[7]龙门山晚三叠世软沉积物变形与印支期构造运动[J]. 乔秀夫,郭宪璞,李海兵,苟宗海,苏德辰,唐哲民,张伟,杨光. 地质学报. 2012(01)
[8]北京永定河谷中元古界雾迷山组软沉积物变形与古地震发生频率[J]. 苏德辰,孙爱萍. 古地理学报. 2011(06)
[9]中国地震事件沉积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J]. 杜远生. 古地理学报. 2011(06)
[10]豫西义马地区中—晚三叠世古地震引起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J]. 杨文涛,汪校锋,杨江海,杜远生. 古地理学报. 2011(06)
博士论文
[1]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的环境地质信息研究[D]. 王小群.成都理工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岷江叠溪古堰塞湖与地质环境[D]. 段丽萍.成都理工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25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625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