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基于地震剖面分析演绎中扬子逆冲推覆构造的演化

发布时间:2022-02-26 16:04
  本论文选择中扬子北缘的秦岭-大别山构造带、南缘的雪峰山构造带及毗邻的沉积盆地为研究对象,以板块构造理论为纲,以活动论和大陆动力学为指导思想,从构造解析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成盆动力学和盆-山耦合等理论,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以及地表地质的调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三大构造带形成的相互关系、探讨其构造变形机制的差异性及各自的动力学背景,旨在系统研究该区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揭示华南、华北板块碰撞后,研究区构造带的动态演化过程、盆-山耦合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通过对中扬子地区的高精度二维地震剖面系统的数据处理与解释,并选择典型的地震剖面做构造平衡恢复,对研究区构造演化史进行了探讨。并初步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中扬子地块是由江南-雪峰山构造带和秦岭-大别构造带两个性质不同的构造系统控制,它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多体制、多旋回的构造作用,它是一个东部强烈压缩紧闭,向西撒开的近三角形区域。2.中扬子地块陆内对冲带是中扬子地块在秦岭-大别构造带和江南-雪峰构造带南北两个相向挤压作用下形成。印支期以来,中扬子地块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受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江南-雪峰造...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地震剖面分析演绎中扬子逆冲推覆构造的演化


中上扬子构造单元区划图(据张国伟,2009)

基于地震剖面分析演绎中扬子逆冲推覆构造的演化


研究区及其邻区构?

基于地震剖面分析演绎中扬子逆冲推覆构造的演化


研究区地震测线平面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汉平原东部构造特征与演化[J]. 佘晓宇,丁小辉,梁斌,孙颖,陈苗,龚晓星,吕鹏,董政,焦立波.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2(02)
[2]中扬子晚二叠世沉积特征及古地理演化[J]. 万秋,李双应,孔为伦,王松.  地质科学. 2011 (02)
[3]中、上扬子北部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机制[J]. 刘少峰,王平,胡明卿,郜瑭郡,王凯.  地学前缘. 2010(03)
[4]白垩纪以来米仓山—汉南穹窿剥蚀过程及其构造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J]. 田云涛,朱传庆,徐明,饶松,Barry P.Kohn,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4)
[5]江汉盆地西北部断陷带构造变形分析与古应力场演化序列[J]. 田蜜,施炜,李建华,渠洪杰.  地质学报. 2010(02)
[6]江汉盆地构造模式和演化及其与中强地震关系研究[J]. 杨攀新,高战武,张俊.  地震. 2009(04)
[7]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与油气聚集[J]. 汤良杰,黄太柱,金文正,吕志洲,何春波,宁飞,王鹏昊,陈群.  地学前缘. 2009(04)
[8]江汉盆地白垩-新近系主要不整合面剥蚀量分布及其构造意义[J]. 刘景彦,林畅松,卢林,蔡文杰,王必金,董伟.  地质科技情报. 2009(01)
[9]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J]. 刘少峰,张国伟.  地质通报. 2008(12)
[10]川渝湘鄂薄皮构造带多层拆离滑脱系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对构造变形样式的控制[J]. 颜丹平,金哲龙,张维宸,刘少峰.  地质通报. 2008(10)



本文编号:3644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644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1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