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下扬子板块及周边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和构造的地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27 20:16
中国大陆岩石圈山数个块体在不同的时间碰撞,并沿一系列东西走向的缝合带拼合而成,而现今地貌却呈现明显的西高东低的特征。近南北走向的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南北重力梯度带,横穿北边的阿穆尔板块,华北板块和南边的华南板块,将中国大陆分为东西两个区域。梯度带以东主要发育一系列新生代的拉张盆地,如松辽盆地,华北平原,渤海盆地以及南襄-江汉盆地等。梯度带不仅很好的指示了地表地貌的梯度变化,同时也对应了地下Moho面的起伏。众多地震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地壳厚度从梯度带以西的40-45km减薄到以东的30-35km。面波和层析成像研究表明东部减薄的地壳下方存在相对低速的上地幔,大量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也表明从晚中生代起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的东部发生了地壳伸展、岩浆活动和大规模的岩石圈垮塌事件,但形成这种地壳减薄和岩石圈减薄的机制和成因还存在争议。到目前为上,已提出包括地幔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陆陆碰撞、以及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等一系列的模型,用于解释中国大陆内部的动力学机制。本文利用2年(2009-2010)共计131个台站的三分量地震波形数据对中国大陆东南部开展地震学研究。台站分布在中下扬子板块及...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区域地质构造
1.1.2 区域地球物理
§1.2 论文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中下扬子板块及周边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高分辨率层析成像研究
§2.1 基本原理和方法
§2.2 研究区域和数据
§2.3 检测板测试
§2.4 结果和讨论
2.4.1 水平切片
2.4.2 垂直剖面
2.4.3 太平洋滞留板块对中国大陆东部的影响
2.4.4 菲律宾海板块对中国大陆东南部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大陆东南部地幔转换带结构及其对太平洋滞留板片中水运移的意义
§3.1 地幔转换带中的水
§3.2 研究数据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中下扬子及周边莫霍面起伏及动力学机制
§4.1 基本原理和方法
§4.2 研究区域和数据
§4.3 处理和结果
§4.4 讨论
4.4.1 太平洋俯冲板块对中国大陆东部的影响
4.4.2 菲律宾海板块对中国大陆东南部的影响
4.4.3 地壳减薄对浅部油气矿床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鄂西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5.1 研究区域和数据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中下扬子板块及周边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其对中国大陆东南部的动力学意义
§6.1 中下扬子板块及周边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图6-1)
6.1.1 地壳
6.1.2 上地幔
6.1.3 地幔转换带
§6.2 中国大陆东南部动力学模型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台站H-κ叠加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太平洋板块形成以来的中国东部构造动力学背景[J]. 包汉勇,郭战峰,张罗磊,黄亚平. 地球科学进展. 2013(03)
[2]Timing,scale and mechanism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ZHU RiXiang1*,CHEN Ling1,WU FuYuan1 & LIU JunLai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Evolution,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1(06)
[3]华南岩石圈三维结构[J]. 袁学诚,华九如. 中国地质. 2011(01)
[4]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the Ordos block and the Sichuan basin from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J]. Michael H. Ritzwoller. Earthquake Science. 2010(05)
[5]中国岩石圈的基本特征[J]. 李廷栋. 地学前缘. 2010(03)
[6]地幔转换带中的水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 杨翠平,金振民,吴耀. 地学前缘. 2010(03)
[7]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江西省地震台站下方莫霍面深度及泊松比分布[J]. 杨中书,崇加军,倪四道,曾文敬. 华南地震. 2010(01)
[8]华南钨和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差异及其原因初探[J]. 华仁民,李光来,张文兰,胡东泉,陈培荣,陈卫锋,王旭东. 矿床地质. 2010(01)
[9]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与大火成岩省的关系[J]. 张旗,金惟俊,李承东,王元龙. 地学前缘. 2009(02)
[10]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进展[J]. 周涛发,范裕,袁峰. 岩石学报. 2008(08)
本文编号:3649102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区域地质构造
1.1.2 区域地球物理
§1.2 论文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中下扬子板块及周边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高分辨率层析成像研究
§2.1 基本原理和方法
§2.2 研究区域和数据
§2.3 检测板测试
§2.4 结果和讨论
2.4.1 水平切片
2.4.2 垂直剖面
2.4.3 太平洋滞留板块对中国大陆东部的影响
2.4.4 菲律宾海板块对中国大陆东南部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大陆东南部地幔转换带结构及其对太平洋滞留板片中水运移的意义
§3.1 地幔转换带中的水
§3.2 研究数据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中下扬子及周边莫霍面起伏及动力学机制
§4.1 基本原理和方法
§4.2 研究区域和数据
§4.3 处理和结果
§4.4 讨论
4.4.1 太平洋俯冲板块对中国大陆东部的影响
4.4.2 菲律宾海板块对中国大陆东南部的影响
4.4.3 地壳减薄对浅部油气矿床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鄂西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5.1 研究区域和数据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中下扬子板块及周边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其对中国大陆东南部的动力学意义
§6.1 中下扬子板块及周边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图6-1)
6.1.1 地壳
6.1.2 上地幔
6.1.3 地幔转换带
§6.2 中国大陆东南部动力学模型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台站H-κ叠加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太平洋板块形成以来的中国东部构造动力学背景[J]. 包汉勇,郭战峰,张罗磊,黄亚平. 地球科学进展. 2013(03)
[2]Timing,scale and mechanism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ZHU RiXiang1*,CHEN Ling1,WU FuYuan1 & LIU JunLai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Evolution,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1(06)
[3]华南岩石圈三维结构[J]. 袁学诚,华九如. 中国地质. 2011(01)
[4]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the Ordos block and the Sichuan basin from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J]. Michael H. Ritzwoller. Earthquake Science. 2010(05)
[5]中国岩石圈的基本特征[J]. 李廷栋. 地学前缘. 2010(03)
[6]地幔转换带中的水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 杨翠平,金振民,吴耀. 地学前缘. 2010(03)
[7]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江西省地震台站下方莫霍面深度及泊松比分布[J]. 杨中书,崇加军,倪四道,曾文敬. 华南地震. 2010(01)
[8]华南钨和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差异及其原因初探[J]. 华仁民,李光来,张文兰,胡东泉,陈培荣,陈卫锋,王旭东. 矿床地质. 2010(01)
[9]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与大火成岩省的关系[J]. 张旗,金惟俊,李承东,王元龙. 地学前缘. 2009(02)
[10]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进展[J]. 周涛发,范裕,袁峰. 岩石学报. 2008(08)
本文编号:3649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649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