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中部大地热流及岩石圈热结构特征——以承德市七家-茅荆坝地热田为例
发布时间:2023-01-06 10:00
燕山中部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地质条件较好,但该地区大地热流测量工作较少,岩石圈热结构研究尚未开展,制约了该地区的地热地质研究与资源勘探开发。本文以该地区的七家-茅荆坝地热田为典型区,结合地温测井、取样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初步查明燕山中部大地热流特征及浅部-深部岩层热物性特征,填补了大地热流值测量空白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热结构概念模型,估算其深部地温分布。研究得出燕山中部大地热流值变化较大,平均约57 mW/m~2,与周边温泉水温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其中七家-茅荆坝地热田大地热流值较高,为74.9 mW/m~2。通过深部地温分布计算得出七家—茅荆坝地区居里面埋深为21.5~22.8 km,莫霍面温度约815℃,分析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较为一致,验证了本文所建立岩石圈热结构模型的准确性。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现状
2 研究方法
2.1 大地热流值测量
(1)地温梯度:
(2)热导率:
2.2 岩石圈热结构
2.3 深部地温分布
3 结果
3.1 区域大地热流值测量
3.2 岩石圈热结构
3.3 深部地温分布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西咸阳地热田地热流体成因研究[J]. 罗璐,朱霞,何春艳,毛翔,许振华,汪新伟,朱咸涛. 地质论评. 2019(06)
[2]Causes of geothermal fiel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temperature fields in China[J]. MAO Xiao-ping,LI Ke-wen,WANG Xin-wei.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01)
[3]长白山玄武岩区盆地型地热水特征及成因模式[J]. 闫佰忠,肖长来,梁秀娟,江海洋. 地质论评. 2018(05)
[4]南海北康盆地热流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控制因素探讨[J]. 陈爱华,徐行,罗贤虎,廖开训,彭登. 地质学报. 2017(08)
[5]中国陆域居里等温面深度特征[J]. 熊盛青,杨海,丁燕云,李占奎. 地球物理学报. 2016(10)
[6]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四版)[J]. 姜光政,高堋,饶松,张林友,唐晓音,黄方,赵平,庞忠和,何丽娟,胡圣标,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8)
[7]广东佛冈岩体放射性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干热岩资源潜力研究[J]. 万建军,孙占学,胡宝群,王安东,刘金辉,刘成东,陈功新,李小聪.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8]河北省隆化县七家温泉特征及成因分析[J]. 郭瑞林,郭帅,张立剑.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9]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华北及东北地区莫霍面深度[J]. 熊小松,高锐,张兴洲,李秋生,侯贺晟. 地球学报. 2011(01)
[10]中国大陆地区沉积盆地热状况剖面[J]. 邱楠生. 地球科学进展. 1998(05)
博士论文
[1]燕山与太行山构造带结合部中生代构造变形与古构造应力场[D]. 林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2]中国陆域居里面特征研究[D]. 杨海.成都理工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河北省北部承德地区中低温温泉特征研究[D]. 张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本文编号:3728128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现状
2 研究方法
2.1 大地热流值测量
(1)地温梯度:
(2)热导率:
2.2 岩石圈热结构
2.3 深部地温分布
3 结果
3.1 区域大地热流值测量
3.2 岩石圈热结构
3.3 深部地温分布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西咸阳地热田地热流体成因研究[J]. 罗璐,朱霞,何春艳,毛翔,许振华,汪新伟,朱咸涛. 地质论评. 2019(06)
[2]Causes of geothermal fiel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temperature fields in China[J]. MAO Xiao-ping,LI Ke-wen,WANG Xin-wei.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01)
[3]长白山玄武岩区盆地型地热水特征及成因模式[J]. 闫佰忠,肖长来,梁秀娟,江海洋. 地质论评. 2018(05)
[4]南海北康盆地热流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控制因素探讨[J]. 陈爱华,徐行,罗贤虎,廖开训,彭登. 地质学报. 2017(08)
[5]中国陆域居里等温面深度特征[J]. 熊盛青,杨海,丁燕云,李占奎. 地球物理学报. 2016(10)
[6]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四版)[J]. 姜光政,高堋,饶松,张林友,唐晓音,黄方,赵平,庞忠和,何丽娟,胡圣标,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8)
[7]广东佛冈岩体放射性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干热岩资源潜力研究[J]. 万建军,孙占学,胡宝群,王安东,刘金辉,刘成东,陈功新,李小聪.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8]河北省隆化县七家温泉特征及成因分析[J]. 郭瑞林,郭帅,张立剑.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9]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华北及东北地区莫霍面深度[J]. 熊小松,高锐,张兴洲,李秋生,侯贺晟. 地球学报. 2011(01)
[10]中国大陆地区沉积盆地热状况剖面[J]. 邱楠生. 地球科学进展. 1998(05)
博士论文
[1]燕山与太行山构造带结合部中生代构造变形与古构造应力场[D]. 林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2]中国陆域居里面特征研究[D]. 杨海.成都理工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河北省北部承德地区中低温温泉特征研究[D]. 张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本文编号:3728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728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