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中西部温泉成因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5 04:16
本文通过收集四川盆地近20年地热勘探资料、石油钻探资料,对四川盆地中西部温泉的分布特征、形成的地质条件、水化学特征、成因机制等进行研究,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为: (1)研究区热储结构划分为两类:层状热储型和层状+带状热储复合型,层状热储型含水层有T2l-T1j、P1m-P1q、Zbdn;层状+带状复合型热储主要在J3l、J3p-K1t,含水层中发育断裂构造并形成的连通网络。西部温泉区热水主要赋存于J3l、J3p-K1t、T2l-T1j地层中,西南区热水主要赋存于T2l-T1j、P1m-P1q、Zbdn地层中。 (2)西部温泉区水化学类型主要有Cl-Na型、Cl SO4-Na型、SO4Cl-Na Ca型、SO4-Na型、HCO3-Na型,矿化度为0.9815.37g/L;西南温泉区主要有Cl-Na型、SO4Cl-Ca Na型,矿化度为0.4317.16g/L。两地区均富含锶、偏硅酸、氟等微量元素。利用Na-K-Mg三角图解计算表明西部及西南区热水未达到完全平衡状态,仍然存在溶解作用。应用PHREEQC软件计算出西部及西南地区部分热水中各类中矿物的...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热研究现状
1.2.2 四川盆地地热资源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四川盆地中西部地热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2.2.2 地层岩性
2.2.3 褶皱构造特征
2.2.4 断裂构造特征
2.3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2.3.1 水文地质结构
2.3.2 含水层介质特征
2.3.3 地下水补、给、排特征
2.4 四川盆地中西部地温场特征
2.4.1 盆地地温梯度
2.4.2 盆地大地热流值
2.4.3 影响四川盆地地温的主要因素
第3章 四川盆地中西部温泉分布及热水埋藏
3.1 研究区温泉分布特征
3.1.1 西部温泉区
3.1.2 西南温泉区
3.2 各区热水发育的地质条件和基本特征
3.2.1 研究区热水发育的主要层位
3.2.2 钻井揭露的构造部位
3.3 热储层特征
3.3.1 热储结构
3.3.2 热储层出露与埋藏特征
3.4 盆地中西部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4.1 热水水化学类型及特征
3.4.2 水化学组分特征
3.4.3 热饱和平衡分析
3.4.4 热水水化学温标
3.4.5 热水中元素组分形成分析
3.4.6 水化学类型的形成演化
第4章 研究区温泉成因模式分析
4.1 地下热水成因类型、机制概述
4.2 四川盆地中西部温泉形成特征分析
4.2.1 盆地边缘褶皱带中低温对流地热型
4.2.2 中部坳陷盆地中低温对流地热型
4.3 中部坳陷盆地发育于碎屑岩中的低温温泉
4.3.1 以郫县望从温泉为例
4.3.2 地质构造
4.3.3 热储及盖层特征
4.3.4 水化学特征
4.3.5 温泉成因机制
4.4 盆山结合带发育于碎屑岩中的中低温温泉
4.4.1 以绵竹麓棠温泉为例
4.4.2 地质背景
4.4.3 热储及盖层特征
4.4.4 成因机制研究
4.5 边缘隆褶带发育于碳酸盐岩中的中低温温泉
4.5.1 安县罗浮山温泉为例
4.5.2 构造条件
4.5.3 热储层特征
4.5.4 水化学特征
4.5.5 温泉成因机制研究
4.6 边缘沉降带发育于碳酸盐岩中的中温温泉
4.6.1 以犍为孝姑温泉为例
4.6.2 区域构造条件
4.6.3 水文地质条件
4.6.4 温泉揭露地层及热储层特征
4.6.5 热储盖层
4.6.6 水化学特征
4.6.7 温泉成因机制
第5章 研究区地下热水有利区预测
5.1 温泉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5.1.1 构造因素
5.1.2 沉积相因素
5.1.3 地温场因素
5.2 研究区地下热水有利区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755686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热研究现状
1.2.2 四川盆地地热资源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四川盆地中西部地热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2.2.2 地层岩性
2.2.3 褶皱构造特征
2.2.4 断裂构造特征
2.3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2.3.1 水文地质结构
2.3.2 含水层介质特征
2.3.3 地下水补、给、排特征
2.4 四川盆地中西部地温场特征
2.4.1 盆地地温梯度
2.4.2 盆地大地热流值
2.4.3 影响四川盆地地温的主要因素
第3章 四川盆地中西部温泉分布及热水埋藏
3.1 研究区温泉分布特征
3.1.1 西部温泉区
3.1.2 西南温泉区
3.2 各区热水发育的地质条件和基本特征
3.2.1 研究区热水发育的主要层位
3.2.2 钻井揭露的构造部位
3.3 热储层特征
3.3.1 热储结构
3.3.2 热储层出露与埋藏特征
3.4 盆地中西部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4.1 热水水化学类型及特征
3.4.2 水化学组分特征
3.4.3 热饱和平衡分析
3.4.4 热水水化学温标
3.4.5 热水中元素组分形成分析
3.4.6 水化学类型的形成演化
第4章 研究区温泉成因模式分析
4.1 地下热水成因类型、机制概述
4.2 四川盆地中西部温泉形成特征分析
4.2.1 盆地边缘褶皱带中低温对流地热型
4.2.2 中部坳陷盆地中低温对流地热型
4.3 中部坳陷盆地发育于碎屑岩中的低温温泉
4.3.1 以郫县望从温泉为例
4.3.2 地质构造
4.3.3 热储及盖层特征
4.3.4 水化学特征
4.3.5 温泉成因机制
4.4 盆山结合带发育于碎屑岩中的中低温温泉
4.4.1 以绵竹麓棠温泉为例
4.4.2 地质背景
4.4.3 热储及盖层特征
4.4.4 成因机制研究
4.5 边缘隆褶带发育于碳酸盐岩中的中低温温泉
4.5.1 安县罗浮山温泉为例
4.5.2 构造条件
4.5.3 热储层特征
4.5.4 水化学特征
4.5.5 温泉成因机制研究
4.6 边缘沉降带发育于碳酸盐岩中的中温温泉
4.6.1 以犍为孝姑温泉为例
4.6.2 区域构造条件
4.6.3 水文地质条件
4.6.4 温泉揭露地层及热储层特征
4.6.5 热储盖层
4.6.6 水化学特征
4.6.7 温泉成因机制
第5章 研究区地下热水有利区预测
5.1 温泉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5.1.1 构造因素
5.1.2 沉积相因素
5.1.3 地温场因素
5.2 研究区地下热水有利区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755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75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