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预测
发布时间:2023-04-07 01:04
基于高分辨率观测日降水数据和月大气环流数据,建立了基于物理的经验模型,用于预测长江中下游流域(27°N-32°N,108°E-122°E)夏季极端降水。选取了三个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彼此独立且具有明显物理影响的预测因子。三个预测因子分别为:北印度洋(20°S-20°N,40°E-110°E)的春季海表面温度(NIO-SST)、西北太平洋(31°S-30°N,122°E-148°W)春季海表面气压减去阿留申群岛海域(50°N-67°N,160°E-160°W)春季海表面气压(WNP-AI-SLP)、5月北极涛动指数(M-AO)。物理机制的分析表明,当春季NIO-SST较高时,南亚高压向东延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西延伸,由此产生的二次环流引起长江中下游流域异常向上运动,同时向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汽输送增加,这导致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增加;当春季WNP-AI-SLP较高时,西太平洋海表面气压异常偏高,这是通过该区域海域冷-暖海表面温度维持和加强的,同时,从北印度洋吹向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暖气也使得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增加;当M-AO处于正相位时,东亚急流向北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东...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国区域极端降水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1.2.1.1 不同大洋热力异常对中国区域极端降水的影响
1.2.1.1.1 印度洋热力异常
1.2.1.1.2 太平洋热力异常
1.2.1.1.3 北大西洋热力异常
1.2.1.2 平流层-对流层对中国区域极端降水的影响
1.2.2 区域极端降水事件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1.2.3 RCP4.5情景下中国区域极端降水预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模式、资料和方法
2.1 模式与试验设计
2.1.1 模式简介
2.1.2 模拟方案
2.2 资料
2.3 方法
2.3.1 物理经验模型
2.3.2 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函数
2.3.3 95百分位法
2.3.4 相关性检验
2.3.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3.6 小波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预测因子的选取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预测因子选取
3.2.1 前期海表面温度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的相关分析
3.2.2 前期海表面气压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的相关分析
3.2.3 前期北极涛动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的相关分析
3.2.4 相关性检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测因子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分析及物理经验模型的建立
4.1 NIO-SST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分析
4.2 WNP-AI-SLP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分析
4.3 M-AO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分析
4.4 物理经验模型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RCP4.5情景下2015年-2030年长江中下游流域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初探
5.1 WRF 025对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模拟能力的评估
5.2 物理经验模型对WRF 025试验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预测结果的评估
5.3 RCP4.5情景下2015年-2030年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5.3.1 空间变化特征
5.3.2 时间变化特征
5.4 RCP4.5情景下2015年-2030年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年代际变化成因初探
5.5 RCP4.5情景下2015年-2030年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年际变化成因初探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84776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国区域极端降水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1.2.1.1 不同大洋热力异常对中国区域极端降水的影响
1.2.1.1.1 印度洋热力异常
1.2.1.1.2 太平洋热力异常
1.2.1.1.3 北大西洋热力异常
1.2.1.2 平流层-对流层对中国区域极端降水的影响
1.2.2 区域极端降水事件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1.2.3 RCP4.5情景下中国区域极端降水预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模式、资料和方法
2.1 模式与试验设计
2.1.1 模式简介
2.1.2 模拟方案
2.2 资料
2.3 方法
2.3.1 物理经验模型
2.3.2 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函数
2.3.3 95百分位法
2.3.4 相关性检验
2.3.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3.6 小波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预测因子的选取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预测因子选取
3.2.1 前期海表面温度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的相关分析
3.2.2 前期海表面气压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的相关分析
3.2.3 前期北极涛动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的相关分析
3.2.4 相关性检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测因子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分析及物理经验模型的建立
4.1 NIO-SST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分析
4.2 WNP-AI-SLP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分析
4.3 M-AO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分析
4.4 物理经验模型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RCP4.5情景下2015年-2030年长江中下游流域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初探
5.1 WRF 025对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模拟能力的评估
5.2 物理经验模型对WRF 025试验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预测结果的评估
5.3 RCP4.5情景下2015年-2030年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5.3.1 空间变化特征
5.3.2 时间变化特征
5.4 RCP4.5情景下2015年-2030年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年代际变化成因初探
5.5 RCP4.5情景下2015年-2030年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年际变化成因初探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84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784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