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环境下长江上游水文循环多维响应及预估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9 02:2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着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和水资源演变,其水文效应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水循环系统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对水循环要素的影响必然引起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同时,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也日益显著,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等引起的流域下垫面条件改变,进而影响流域内的产汇流机制。我国长江流域地形复杂,季风气候典型,年降水量和暴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导致旱涝灾害频发,给水资源有效利用带来新的问题。长江起源于青藏高原,贯穿中国大陆汇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是欧亚大陆上最长的河流。长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而长江上游又是水资源重点开发利用的河段。科学评估变化环境下长江上游流域水循环多维响应并进行未来趋势预测对我国防涝减旱、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围绕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演变及高效利用中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以长江上游为研究对象,以水文学、气象学、水资源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流域水文分析、水文预报和全球气候预估模式等先进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科学评估环境变化对流域水循环影响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工...
【文章页数】:15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标
1.3 变化环境对流域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2 嘉陵江流域水文气象时空演变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数据与研究方法
2.3 实例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变化环境下嘉陵江流域干旱演变SPEI和SDI评估
3.1 引言
3.2 干旱指数
3.3 研究区域与数据处理
3.4 SPEI与SDI评估及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的VIC-BGSA-WNN模型及应用
4.0 引言
4.1 VIC模型原理
4.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4.3 小波分解
4.4 二进制引力搜索算法
4.5 基于BGSA的WNN与VIC的耦合模型
4.6 研究区域与模型数据准备
4.7 模拟结果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的水循环要素多维响应研究
5.1 引言
5.2 双源蒸散发模型
5.3 SCS-CN模型计算蓄水容量
5.4 超渗蓄满产流模型
5.5 先验参数取值方法
5.6 非线性马斯京根汇流方法
5.7 改进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
5.8 应用研究
5.9 本章小结
6 基于VIC模型的嘉陵江流域气候改变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分析
6.1 引言
6.2 气候变化情景及模式选择
6.3 SDSM降尺度方法
6.4 基于VIC模型的未来情景预测
6.5 研究区域与模型数据准备
6.6 VIC模拟
6.7 SDSM产生的RCP情景
6.8 RCPs情景下的出流分析
6.9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奖励与授权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86890
【文章页数】:15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标
1.3 变化环境对流域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2 嘉陵江流域水文气象时空演变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数据与研究方法
2.3 实例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变化环境下嘉陵江流域干旱演变SPEI和SDI评估
3.1 引言
3.2 干旱指数
3.3 研究区域与数据处理
3.4 SPEI与SDI评估及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的VIC-BGSA-WNN模型及应用
4.0 引言
4.1 VIC模型原理
4.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4.3 小波分解
4.4 二进制引力搜索算法
4.5 基于BGSA的WNN与VIC的耦合模型
4.6 研究区域与模型数据准备
4.7 模拟结果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的水循环要素多维响应研究
5.1 引言
5.2 双源蒸散发模型
5.3 SCS-CN模型计算蓄水容量
5.4 超渗蓄满产流模型
5.5 先验参数取值方法
5.6 非线性马斯京根汇流方法
5.7 改进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
5.8 应用研究
5.9 本章小结
6 基于VIC模型的嘉陵江流域气候改变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分析
6.1 引言
6.2 气候变化情景及模式选择
6.3 SDSM降尺度方法
6.4 基于VIC模型的未来情景预测
6.5 研究区域与模型数据准备
6.6 VIC模拟
6.7 SDSM产生的RCP情景
6.8 RCPs情景下的出流分析
6.9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奖励与授权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86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786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