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超强激光产生的超热电子在微纳结构靶中的输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21:23
【摘要】:在超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过程中,一大部分激光能量将被吸收而转化给向前传输的超热电子。由于超热电子束能够广泛地应用于惯性约束聚变快点火,离子加速,微焦点X射线源,正电子产生等研究领域,超热电子的产生和输运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一般的,这些应用希望得到一束准直性好、束斑半径小的电子束。然而,大量的实验和模拟结果发现激光辐照固体靶产生的超热电子束总是具有一个比较大的发散角。目前为止,造成超热电子发散角的影响因素还未得到完全理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相互作用面附近的Weibel不稳定性,电子束发散角是不可避免的。为了约束超热电子束,人们提出了许多导引和准直的方案。最近的实验证明利用微纳阵列结构,如金属纳米丝和碳纳米管,可以有效导引超热电子。通过使用这类靶,可以人为地构造一些沿着某一方向同轴的微米或纳米丝,然后控制电子沿着丝运动。然而,之前的结果均是在飞秒激光条件下完成的。一般而言,皮秒束激光更适用于高亮度X射线源、快点火以及提高正电子产额,并且高能量激光对靶结构要求更苛刻。基于此,本文围绕皮秒超热电子束在微纳结构靶中的输运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研究。首先,对超热电子束发散角的产生因素进行了分析。详细讨论了 Weibel不稳定性发散机制,研究了相对论激光频率和功率密度对超热电子束发散角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PIC模拟,发现相对论激光与固体靶作用产生的超热电子束的初始发散角只随激光频率增加而增大,与激光功率密度几乎没有关系。超热电子发散角和激光功率密度无关,原因在于产生初始发散角的两种主要机制—有质动力效应和靶前韦伯不稳定性的横向压力随激光功率密度提高的同时,超热电子平行动量也同比增长,导致v⊥/v||值保持不变。因此,在后续研究中不考虑电子发散角随激光功率密度的变化。之后,研究了皮秒超热电子束在纳米丝靶中的输运。通过二维含碰撞的粒子模拟发现,表面电场在皮秒输运过程中可以忽略,超热电子束一开始受丝阵内生成的强磁场导引和准直。随后由于等离子体膨胀,丝阵结构会发生分解,但是超热电子束仍然能够被靶内感生的电阻率磁场准直,使得超热电子输运效率比无碰撞时还要高。根据模拟结果,建立了一个输运解析模型并得到了纳米丝靶准直超热电子束的临界条件,结果显示为了保持皮秒超热电子束准直性,纳米丝需要具有宽度和占空比。根据临界条件设计了纳米丝靶并开展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超热电子束在靶内具有好的准直性和略微聚焦。再者,提出了利用微纳多孔阵列靶操控超强激光产生的超热电子束。通过实验证明了微纳多孔阵列靶可以控制超热电子束方向并约束束斑大小。更有趣的是,电子束在多孔阵列内呈现特殊的环状输运结构。通过二维粒子模拟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电子在靶内受到一些微结构磁场的调制。由于磁场沿轴向衰减,超热电子平均角发散沿着纳米孔逐渐减小。能量低于一定阈值的电子在中心形成一个准直的束,能量高于阈值的电子在边缘形成等间距的环流。能量阈值与纳米孔间距有关,可以通过调节纳米孔间距来实现人为操控电子束准直或成环。准直束有利于提高能量集中度和空间紧凑型,环形束有利于提高强流电子束的电流极限。最后,研究了超热电子在微纳结构靶中的输运效率。通过双Kα示踪层方法分别测量了超热电子在微纳多孔阵列靶和平面靶内阻抗输运系数和射程。发现对于MeV级的电子,其射程大约在100μm左右,当电子输运距离等于阻抗射程时,电子束的能量降低为初始的25%。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超热电子在微纳结构靶中的射程比平面靶中高三倍,输运效率高于平面靶并且与平面靶的输运效率比值随着输运距离增加。在厚靶中,超热电子在微纳结构靶中的输运效率可能比平面靶中高一个量级。因此,可以利用微纳结构靶来有效提高超热电子输运效率。
【图文】:

过程图,相对论激光,激光强度,年代


图1.2邋相对论激光与固体IE相互作用主要物理过程丨23丨逡逑

中心点火,方案,相对论


Target邋\逦“逡逑Nuclear邋excitation逡逑Nuclear邋reaction逡逑图1.2邋相对论激光与固体IE相互作用主要物理过程丨23丨逡逑根据非相对论洛伦兹公式,电子在激光电场中的振荡速度为v?5=eA/A?,当激光逡逑强度%?1时,电子振荡速度将接近光速,此时激光强度进入相对论区域。逡逑相对论激光研究范围(I>1018邋W/cm2)又称为强场物理,其与物质相互作用与非相对论逡逑情况下大有不同。当激光达到相对论强度%邋>1,等离子体将出现相对论诱导自透明[24],逡逑做相对论运动的电子质量修正为7%,激光可以穿入的等离子体临界密度变为;如果逡逑固体靶前存在一定标长的预等离子体,其密度可以从固体密度下降到低于%,在其中又逡逑会发生激光相对论自聚焦P5]、有质动力钻孔[26]和固体高次谐波产生[27]等现象,同时通过逡逑参量不稳定性[28]、共振吸收和有质动力加速等使激光通道上的电子获得能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L6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达锋;谷渝秋;郑志坚;周维民;焦春晔;温天舒;;激光-薄膜靶相互作用中前向超热电子的产额及能量转化效率[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4年01期

2 祁兰英,蒋小华,赵雪薇,李三伟,张文海,李朝光,郑志坚,丁永坤;短波长激光超热电子产生与抑制机理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0年03期

3 祁兰英,蒋小华,赵雪薇,李三伟,张文海,李朝光,郑志坚,丁永坤;短波长激光超热电子产生和抑制机理的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9年00期

4 李三伟,,祁兰英,杨向东,梅启庸,赵雪薇,张文海,郑志坚,唐道源;腔靶内超热电子的实验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4年03期

5 徐涵;卓红斌;杨晓虎;侯永;银燕;刘杰;;超热电子在稠密等离子体中输运的混合粒子模拟方法[J];计算物理;2017年05期

6 王建国,黎军,仝晓民,李家明;腔靶超热电子产生硬X射线的理论模拟[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6年03期

7 张钧,古培俊;超热电子的阻止功率及其在慢化过程中引起的轫致谱[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4年01期

8 祁兰英,李三伟,郑志坚,梅启庸,张文海;0.53μm激光产生的超热电子的实验观测[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5年02期

9 李业军 ,陶业争 ,单玉生;微通道板在超热电子磁谱仪上的应用[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2年00期

10 王光昶;邓利;郑志坚;谷渝秋;陈涛;张婷;;利用渡越辐射研究超热电子束的传输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天骄;陈黎明;王龙;张杰;张平;魏志毅;唐孝威;;超短脉冲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超热电子定向喷射及空间分布测量[A];Strong Field Laser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0年

2 温贤伦;谷渝秋;黄文忠;洪伟;周维民;刘红杰;葛芳芳;焦春晔;温天舒;何颖玲;;飞秒激光等离子体超热电子能谱[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3 陈正林;张杰;;对超热电子诱生的磁场分布的估算[A];Strong Field Laser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0年

4 陶业争;李业军;单玉生;王乃彦;;紫外高强度超短脉冲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超热电子的产生[A];第六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家泰;朱森昌;郑春阳;;神光Ⅱ三倍频激光腔靶超热电子-X光转换穿透系数[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6 黄永盛;;超热电子回流效应对激光离子加速的影响[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7 李玉同;盛政明;张杰;马燕云;金展;Z.L.Chen;R.Kodama;T.Matsuoka;M.Tampo;K.A.Tanaka;T.Tsutsumi;T.Yabuuchi;杜凯;张厚琼;张林;唐永健;;超强激光脉冲与低密度泡沫靶相互作用研究[A];2004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一)[C];2004年

8 马瑾怡;邱锡钧;朱志远;;在超压缩DT芯中相对论性电子束的能量沉积[A];Strong Field Laser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9 黄永盛;;非准中性等温等离子体真空自由膨胀[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10 李业军;席晓峰;路建新;王雷剑;张海峰;张骥;汤秀章;;紫外超短脉冲激光固体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研究[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博原;超强激光产生的超热电子在微纳结构靶中的输运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7年

2 谷渝秋;超热电子输运及相关现象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4年

3 刘红;带电粒子在强激光和强磁场中的共振加速机制及其在实验天体物理中的应用[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4年

4 王光昶;强场物理中超热电子的产生及渡越辐射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陶业争;高强度超短脉冲激光与固体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6 蔡达锋;超短超强激光—等离子体中高能粒子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杨晓虎;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超热电子的产生和输运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闫永宏;基于短脉冲超强激光的正电子产生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9 陈黎明;超短脉冲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电子行为的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0年

10 熊勇;基于Kα射线超短超强激光超热电子转换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家文;超热电子产生与输运中两体碰撞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赵家瑞;激光等离子体中的电子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宋艳华;超热电子在快点火预压缩靶中能量沉积的数值模拟[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张皓初;密度调制等离子体中受激拉曼散射及超热电子产生的理论模拟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7年

5 陆麒如;超热电子产生中光电离机制的PIC/MCC模拟[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业军;电子磁谱仪的研制与超热电子温度的测量[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4年

7 朱春明;行星际磁云边界层中的电子分布函数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8年

8 陈豪;飞秒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产生的硬X射线能谱测量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严琪琪;超短脉冲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的硬X射线能谱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67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667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5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