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基于LTD技术的重频Z箍缩驱动器设计

发布时间:2020-10-28 07:01
   直线型变压器驱动器(Linear transformer driver,LTD)技术已成为Z箍缩驱动器领域的一项研究热点,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该技术可直接产生高功率快脉冲,与传统的Marx发生器+中间储能电容+脉冲形成线的技术相比,能量效率和紧凑性大幅提高。同时,由于单个器件的功率负荷小、绝缘环境简单,可较好地实现重复频率运行。因此,LTD被认为是下一代Z箍缩驱动器的首选技术途径,也是面向Z箍缩驱动聚变能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针对重频Z箍缩驱动器的设计需求展开研究,对LTD模块和单元技术开展了实验探索,研制了 800kA原型模块并开展了超过6000次重频考核;基于电路模型和磁流体动力学程序,对LTD驱动器与Z箍缩负载的耦合特性进行了深入的模拟分析;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输出电流5MA的全真空LTD装置,并建立了全电路程序进行了数值计算。在LTD模块和单元技术方面,设计了 6间隙电晕均压开关并进行了实验测试,开关各间隙的电晕电流偏差~5%,且与电压近似为2.5次方幂函数关系,推算各间隙的电压偏差~2%。开关的自击穿电压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相符,在±90kV充电电压和60%工作系数下,导通延迟时间为55.0±1.3ns(1σ)。基于电缆成形技术,设计了可大规模扩展的触发技术,产生的触发脉冲峰值电压150kV,前沿15ns(0.1-0.9),半高宽100ns。优化了薄膜电容器设计并开展了加速老化实验,在提高电容器设计耐压20%时,寿命提高248%。利用800-kALTD模块成功验证了单路触发和电感隔离两项全新的技术,在6000次实验考核中工作性能良好。采用单路触发技术可将LTD装置对触发脉冲的需求量减小75%,而电感隔离则避免了电阻隔离器件寿命的制约。LTD器件、模块以及新型触发和隔离技术的成功研制,为设计大型LTD驱动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在驱动器与负载的耦合特性方面,建立了驱动器的简化电路计算方法,建立了一维磁流体动力学程序,对驱动器与负载进行了耦合计算,深入分析了传输线与负载连接的真空区域结构电感、负载参数以及传输线参数对电脉冲耦合和能量转换的影响。适当增加真空区电感,可改善传输线与负载的功率匹配,增加电感储能。在内爆后期电感储能的释放可占负载能量(动能和内能之和)增量的40%以上,从而弥补了驱动电流降低对Z箍缩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用大而轻的负载,可输出较高的驱动电流,负载可获得更大的内爆动能和速度,且滞止阶段的等离子体热化时间短,有利于产生高功率的X射线辐射。对于小型的Z箍缩装置,驱动源与负载之间的传输线可等效为电感,脉冲直接作用于负载,整个放电回路的电感增大,输出电流峰值降低,前沿增加。然而,由于不存在长延迟时间的传输线,负载的反射能量可再次返回并作用于内爆过程。通过适当增加负载质量,延长内爆时间,使驱动器的储能充分释放,可有效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在LTD驱动器设计方面,基于800-kA原型LTD模块,设计了可在丝阵负载上输出峰值~5MA、上升沿~100ns的Z箍缩驱动器。整个装置高3.2m,占地区域直径12m,含6路并联模组,每路8级模块串联,最大储能672kJ。各路模组产生的脉冲由真空线直接输出至负载,无水-真空界面,从而避免了传统的绝缘闪络问题的制约,使驱动器具有重频运行能力。基于磁绝缘理论和TLCODE方法,并采用零维Z箍缩内爆模型,建立了驱动器与负载耦合的全电路计算程序,对驱动器的电压叠加、功率传输和反射以及电流泄漏等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针对多种的负载构型,详细计算了电流峰值、上升时间、内爆时间、最大内爆速度、动量和动能等的变化特性,提出了较为优化的负载结构(m=1.5mg/cm,R0=1.5cm)。程序计算表明,该驱动器可在较大的负载参数范围内输出峰值4-5MA、上升沿90-100ns电流,动能转换效率11%-14%;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可以合理预期:该驱动器可在金属丝阵Z箍缩负载实现20-30%的辐射能转换效率。上述研究优化并系统验证了 LTD模块和单元技术的重频运行能力,深入揭示了 LTD驱动器与Z箍缩负载的耦合特性,可为大型Z箍缩驱动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有益参考。基于真空传输线的LTD驱动器设计,避免了传统的绝缘子闪络问题的制约,可实现驱动器的重复频率运行,可望为Z箍缩驱动聚变能的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实验平台。
【学位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TL631.22
【部分图文】:

功率和,波形,丝阵,辐射功率


每根金属丝各自出现互不相干的轴向不稳定性,对于整个丝阵而言,不稳??定性扰动的程度随丝根数的增加而减小。??图丨.2?435根4nm钨丝组成的单层丝阵n??Sanford等人在Saturn装置上的研究表明12’13’14,存在一个丝间距的临界值(?1111111),??当丝间距小于临界值时,X射线辐射功率急剧增大;同时,使用最多达90根丝的实验??研究发现,随着丝数的增加(丝间距减小),不仅辐射功率上升,且X射线脉冲更为尖??锐,如图1.3所示。??■? ̄;?61??

黑腔,辐射场,靶丸,箍缩


Z装置上使用动态黑腔负载获得了最高230±18eV的黑腔辐射场|9,其泡沫柱直径由??初始的5mm压缩至最终的0.8mm。Bailey等人在Z装置上使用动态黑腔和ICF靶丸进??行了实验研究'?其负载和靶丸构型如图1.5所示。嵌套丝阵使用7.5gm钨丝制成,外??层直径4cm,含240根丝,内层直径2cm,含120根丝,长12mm。泡沫柱直径6mm,??长12mm,碳氧材料。耙丸直径1.6mm,内部充2.6atm的CD4气体。??图1.6为实验观察到的黑腔和靶丸压缩过程图像。钨等离子体打到泡沫材料表面,??在泡沫柱内形成向轴线传播的高温高压冲击波,同时,辐射场以远快于冲击波的速度向??内传播并迅速均匀化。在均匀辐射场作用下,ICF靶丸表层烧蚀并内爆,产生热核聚变。??泡沫柱压缩过程近似匀速,持续时间?8ns,运动速度为0.325mm/ns,靶丸压缩过程持续??时间?3n^X射线光谱学诊断得到,靶丸最高辐射温度?IkeV,等离子体密度?3xl〇23cnV3。??实验测量得到的DD中子产额最高为3.5xl〇n。??3??

曲线,聚变能源,箍缩,靶丸


??图1.5?Z箍缩丝阵驱动的动态黑腔和1CF靶丸?? ̄ ̄shocK ̄ ̄^A??丨”咖I?j\??SfiSSI?f\??團M:??OM:??■?aA:??2?.I?X(mm)?1?2??图1.6靶丸压缩图像??由于Z箍缩驱动的惯性约束聚变具有能量效率高、经济成本低、可重复运行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极有潜力的聚变能源开发技术途径。SNL的研宄认为21,要实现高增益的??热核聚变,需要Z箍缩产生X射线辐射密度约为lOMJ/cm。根据图1.?7所示的能量定??标率曲线,需要驱动器输出电流56MA,传送至Z箍缩负载的总电能为14MJ,聚变靶??丸吸收的辐射能为2.4MJ,产生聚变放能530MJ。针对惯约聚变能源(IFE),需要驱动??器输出电流95MA,传送至负载的电能为42MJ,靶丸吸收7.2MJ,聚变放能4.6GJ。??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先觉;王真;;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总体概念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年09期

2 陈林;王勐;谢卫平;戴英敏;邹文康;周良骥;刘瑜;郭帆;卫兵;赵越;王杰;张元军;李晔;;Z箍缩直线变压器驱动源原型模块设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年09期

3 刘瑜;陈林;戴英敏;章乐;王杰;金博;张元军;;LTD模块气体开关电极材料烧蚀性能实验[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年08期

4 魏浩;孙凤举;姜晓峰;刘鹏;党腾飞;王志国;尹佳辉;;直流叠加脉冲电压下FLTD气体开关击穿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年04期

5 呼义翔;邱爱慈;曾正中;黄涛;孙凤举;王亮平;丛培天;曾江涛;张信军;雷天时;;Optimization of Cavity Combination for 20 MA LTD-Based Accelerators[J];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年10期

6 尹佳辉;魏浩;孙凤举;刘鹏;刘志刚;邱爱慈;;快脉冲直线型变压器驱动源同步触发系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04期

7 王志国;孙凤举;邱爱慈;姜晓峰;梁天学;尹佳辉;刘鹏;魏浩;张鹏飞;张众;;快放电直线型变压器驱动源磁芯脉冲损耗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03期

8 陈林;谢卫平;邹文康;周良骥;王勐;戴英敏;任靖;李晔;;100GW快脉冲直线型变压器功率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03期

9 梁天学;姜晓峰;孙凤举;王志国;刘志刚;尹佳辉;魏浩;张众;邱爱慈;;300kA直线型变压器驱动源模块实验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03期

10 呼义翔;孙风举;黄涛;邱爱慈;丛培天;王亮平;曾江涛;李岩;张信军;雷天时;;Simulation Analysis of Transmission-Line Impedance Transformers for Petawatt-Class Pulsed Power Accelerators[J];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盛义;圆盘锥磁绝缘传输系统电磁性能及结构力学理论计算 [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4年

2 刘全;Z-Pinch磁流体力学方程组的数值模拟方法[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邹文康;直线变压器驱动源磁绝缘感应电压叠加器的设计与模拟[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7年

2 周良骥;快脉冲直线变压器驱动源(LTD)技术初步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6年

3 王刚华;双层套筒Z箍缩内爆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2年



本文编号:2859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859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7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