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奇核 120 I高自旋态谱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2 16:55
原子核作为物质组成的一个重要层次,其中蕴含着丰富有趣的自然现象和广博深刻的科学原理。基于加速器的在束谱学,为人类研究并认识原子核、特别是远离稳定线的原子核提供了有力手段。自回弯现象发现以来的40年里,人们已经积累了大量原子核的高自旋谱学数据,并因此揭示了诸如三轴形变、八极形变、超形变、带终结及核芯拆散、磁转动及反磁转动、旋称反转、手征对称性破缺等等许多重要的核现象。质量数A120核区的原子核因其具有形变同时又容易发生形变甚至形状的改变,而为核结构特别是单粒子运动、集体运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耦合提供了高效的研究平台。其中碘同位素核位于从球形核区到好形变核区的过渡区,其质子费米面位于高j的h11/2壳层底部,而中子费米面则从h11/2壳层底部随着中子数的增加而上升至此壳层顶部。对碘原子核的以往研究已揭示出了蕴含着深层次核结构信息的物理现象及规律,例如:①在奇A核111-123I中系统观测到了带终结;②在117,119,121 I中Liang等报道了基于高K的h11/2[505]11/2-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原子核结构研究概述
1.2 原子核高自旋态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1.3 目标核(~(120)I)的选取及本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
2.1 高自旋态布居方法
2.1.1 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
2.1.2 重离子多重库仑激发
2.1.3 重离子诱发裂变瞬发γ谱学
2.2 在束γ谱学测量基本原理
2.3 实验设备介绍和数据获取过程
2.3.1 串列加速器
2.3.2 探测阵列
2.3.3 电子学系统
参考文献
第三章 ~(120)I的高自旋态研究实验及其结果
3.1 实验条件及测量过程
3.1.1 束靶组合的选取
3.1.2 实验条件
3.1.3 能量刻度和探测效率
3.2 离线数据分析
3.2.1 γ射线归属和各反应道产物分析
3.2.2 γ射线跃迁强度和多极性
3.3 ~(120)I的能级纲图等实验结果
3.3.1 前人对~(120)I的研究工作
3.3.2 本次工作所建立的~(120)I的能级纲图
3.3.3 T_(1/2)=53min同质异能态(Isomeric state)绝对激发能的确定
3.3.4 高激发态区域同质异能态(Isomeric state)的发现
3.3.5 悬空新带的发现与~(120)I核素归属的判定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物理讨论
4.1 A~120 核区奇A核的能级系统学
4.1.1 奇质子核的系统学研究
4.1.2 A~130 核区奇中子核的系统学研究
4.1.3 小结
4.2 基于相对论平均场(RMF)的理论计算
4.3 奇-奇核~(120)I中低自旋区的组态指定---~(120)I中有无长椭和扁椭形状共存的探讨
4.4 奇-奇核~(120)I中“双”双重带——手征带
4.4.1 基于πh_(11/2) νh_(11/2)组态的双重带的探究
4.4.2 基于πg_(9/2) νh_(11/2)组态双重带的探究
4.4.3 小结
4.5 ~(120)I的带终结及核芯拆散现象
4.6 高自旋晕坑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Yrast Band in122I and Band Termination[J]. 刘弓冶,李黎,李险峰,马英君,赵延新,杨东,李聪博,马克岩,于德洋,杨彦佶,陆景彬,竺礼华,吴晓光,贺创业,郑云,王烈林,郝昕,李广生.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05)
[2]原子核物理中的协变密度泛函理论[J]. 孟杰,郭建友,李剑,李志攀,梁豪兆,龙文辉,牛一斐,牛中明,尧江明,张颖,赵鹏巍,周善贵. 物理学进展. 2011(04)
[3]现代应用物理系的原子核结构实验研究简介[J]. 朱胜江. 原子核物理评论. 1999(01)
博士论文
[1]双奇核122Ⅰ高自旋态谱学研究[D]. 刘弓冶.吉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01349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原子核结构研究概述
1.2 原子核高自旋态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1.3 目标核(~(120)I)的选取及本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
2.1 高自旋态布居方法
2.1.1 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
2.1.2 重离子多重库仑激发
2.1.3 重离子诱发裂变瞬发γ谱学
2.2 在束γ谱学测量基本原理
2.3 实验设备介绍和数据获取过程
2.3.1 串列加速器
2.3.2 探测阵列
2.3.3 电子学系统
参考文献
第三章 ~(120)I的高自旋态研究实验及其结果
3.1 实验条件及测量过程
3.1.1 束靶组合的选取
3.1.2 实验条件
3.1.3 能量刻度和探测效率
3.2 离线数据分析
3.2.1 γ射线归属和各反应道产物分析
3.2.2 γ射线跃迁强度和多极性
3.3 ~(120)I的能级纲图等实验结果
3.3.1 前人对~(120)I的研究工作
3.3.2 本次工作所建立的~(120)I的能级纲图
3.3.3 T_(1/2)=53min同质异能态(Isomeric state)绝对激发能的确定
3.3.4 高激发态区域同质异能态(Isomeric state)的发现
3.3.5 悬空新带的发现与~(120)I核素归属的判定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物理讨论
4.1 A~120 核区奇A核的能级系统学
4.1.1 奇质子核的系统学研究
4.1.2 A~130 核区奇中子核的系统学研究
4.1.3 小结
4.2 基于相对论平均场(RMF)的理论计算
4.3 奇-奇核~(120)I中低自旋区的组态指定---~(120)I中有无长椭和扁椭形状共存的探讨
4.4 奇-奇核~(120)I中“双”双重带——手征带
4.4.1 基于πh_(11/2) νh_(11/2)组态的双重带的探究
4.4.2 基于πg_(9/2) νh_(11/2)组态双重带的探究
4.4.3 小结
4.5 ~(120)I的带终结及核芯拆散现象
4.6 高自旋晕坑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Yrast Band in122I and Band Termination[J]. 刘弓冶,李黎,李险峰,马英君,赵延新,杨东,李聪博,马克岩,于德洋,杨彦佶,陆景彬,竺礼华,吴晓光,贺创业,郑云,王烈林,郝昕,李广生.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05)
[2]原子核物理中的协变密度泛函理论[J]. 孟杰,郭建友,李剑,李志攀,梁豪兆,龙文辉,牛一斐,牛中明,尧江明,张颖,赵鹏巍,周善贵. 物理学进展. 2011(04)
[3]现代应用物理系的原子核结构实验研究简介[J]. 朱胜江. 原子核物理评论. 1999(01)
博士论文
[1]双奇核122Ⅰ高自旋态谱学研究[D]. 刘弓冶.吉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01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320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