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In能级结构和 174 Os形状演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2 10:40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是114In能级纲图的建立和磁转动带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利用延迟符合技术测量174Os的第一个2+态寿命,并对其异常高的跃迁几率和低自旋的形状相变进行了研究讨论;第三部分是利用多普勒线移衰减法测量174Os的高自旋态的寿命,研究讨论了高自旋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对原子核形状的影响。一、奇奇核114In能级结构的研究:A~110核区丰富的核结构现象一直得到核结构专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尤其近些年,人们倾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寻找这个核区新奇转动机制的带结构“磁转动带”(包括反磁转动带)。这种新的转动机制已经通过倾斜轴推转壳模型(TAC)得出合理的解释。形变核的转动是大量配对的核子参与的集体转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是拆散核子对,使核子对角动量朝向着转动角动量方向靠拢。现在的磁转动参与的是几个未配对的高角动量的粒子或空穴,他们不是一步达到全顺排,而是逐步增加,直到带终结。由于未配对的高角动量的粒子或空穴逐步靠拢,极其像一把剪刀,因此又被称为“剪刀带”。在此核区In同位素核的中子、质子费米面分别位于高Ω轨道的g9/2和低...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原子核高自旋态研究
1.1.1 高自旋历史回顾
1.1.2 高自旋态布居方法
1.1.3 高自旋态研究的几个热点课题
1.2 原子核的寿命测量
1.2.1 延迟符合法
1.2.2 反冲距离多普勒线移法
1.2.3 多普勒线移衰减法
1.3 目标核的选取
1.3.1 研究奇奇核~(114)In 的意义
1.3.2 研究偶偶核~(174)Os 的意义
第2章 在束γ谱学实验
2.1 在束γ测量装置简介
2.1.1 在束γ装置发展
2.1.2 中国的在束γ装置
2.2 符合和反符合的原理
2.2.1 符合线路的基本原理
2.2.2 反符合线路的基本原理
2.3 电子学线路和数据获取系统
第3章 ~(114)In 高自旋态的实验和结果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详情
3.3 能级纲图的建立
3.3.1 带 1
3.3.2 带 2
3.3.3 带 3
3.3.4 带 4
3.4 γ射线跃迁强度与多极性的确定
第4章 ~(114)In 高自旋态的能级结构
4.1 负宇称带的组态指定
4.2 正宇称带的组态指定
4.3 ~(114)In 的磁转动
4.3.1 磁转动的实验特征
4.3.2 磁转动的理论解释—倾斜轴推转理论
4.3.3 ~(114)In 核带 2 的磁转动解释
4.4 系统学讨论
第5章 ~(174)Os 的第一个 2~+态寿命的测量
5.1 延迟符合测量寿命
5.1.1 延迟符合测量寿命的实验装置
5.1.2 闪烁体
5.1.3 光电倍增管
5.2 LaBr_3(Ce)闪烁探测器
5.2.1 LaBr_3(Ce) 探测器的能量分辨
5.2.2 LaBr_3(Ce) 探测器的时间分辨
5.3 延迟符合法的数据分析
5.3.1 矩心位移法
5.3.2 斜率法
5.3.3 去卷积法
5.4 原子核量子相变和结构演化
5.4.1 变形核的刚体转子模型
5.4.2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5.4.3 临界点对称性
5.5 延迟符合技术测量~(174)Os 的能级寿命值
5.5.1 数据记录
5.5.2 离线测试
5.5.3 在束实验和结果
5.5.4 模型计算和讨论
5.5.5 Os 同位素及邻近核同位素的 B(E2)系统学比较
第6章 ~(174)Os 高自旋态的寿命测量
6.1 DASM 方法测量~(174)Os 高自旋态的寿命
6.2 ~(174)Os 核的高自旋的形状变化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原子核物理中的协变密度泛函理论[J]. 孟杰,郭建友,李剑,李志攀,梁豪兆,龙文辉,牛一斐,牛中明,尧江明,张颖,赵鹏巍,周善贵. 物理学进展. 2011(04)
[2]磁转动物理——剪刀带与手征双重带[J]. 孟杰,张双全.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1(02)
博士论文
[1]130Cs手征双重带研究[D]. 王烈林.吉林大学 2010
[2]~(106)Ag磁转动与手征转动实验研究[D]. 贺创业.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6
本文编号:3394078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原子核高自旋态研究
1.1.1 高自旋历史回顾
1.1.2 高自旋态布居方法
1.1.3 高自旋态研究的几个热点课题
1.2 原子核的寿命测量
1.2.1 延迟符合法
1.2.2 反冲距离多普勒线移法
1.2.3 多普勒线移衰减法
1.3 目标核的选取
1.3.1 研究奇奇核~(114)In 的意义
1.3.2 研究偶偶核~(174)Os 的意义
第2章 在束γ谱学实验
2.1 在束γ测量装置简介
2.1.1 在束γ装置发展
2.1.2 中国的在束γ装置
2.2 符合和反符合的原理
2.2.1 符合线路的基本原理
2.2.2 反符合线路的基本原理
2.3 电子学线路和数据获取系统
第3章 ~(114)In 高自旋态的实验和结果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详情
3.3 能级纲图的建立
3.3.1 带 1
3.3.2 带 2
3.3.3 带 3
3.3.4 带 4
3.4 γ射线跃迁强度与多极性的确定
第4章 ~(114)In 高自旋态的能级结构
4.1 负宇称带的组态指定
4.2 正宇称带的组态指定
4.3 ~(114)In 的磁转动
4.3.1 磁转动的实验特征
4.3.2 磁转动的理论解释—倾斜轴推转理论
4.3.3 ~(114)In 核带 2 的磁转动解释
4.4 系统学讨论
第5章 ~(174)Os 的第一个 2~+态寿命的测量
5.1 延迟符合测量寿命
5.1.1 延迟符合测量寿命的实验装置
5.1.2 闪烁体
5.1.3 光电倍增管
5.2 LaBr_3(Ce)闪烁探测器
5.2.1 LaBr_3(Ce) 探测器的能量分辨
5.2.2 LaBr_3(Ce) 探测器的时间分辨
5.3 延迟符合法的数据分析
5.3.1 矩心位移法
5.3.2 斜率法
5.3.3 去卷积法
5.4 原子核量子相变和结构演化
5.4.1 变形核的刚体转子模型
5.4.2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5.4.3 临界点对称性
5.5 延迟符合技术测量~(174)Os 的能级寿命值
5.5.1 数据记录
5.5.2 离线测试
5.5.3 在束实验和结果
5.5.4 模型计算和讨论
5.5.5 Os 同位素及邻近核同位素的 B(E2)系统学比较
第6章 ~(174)Os 高自旋态的寿命测量
6.1 DASM 方法测量~(174)Os 高自旋态的寿命
6.2 ~(174)Os 核的高自旋的形状变化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原子核物理中的协变密度泛函理论[J]. 孟杰,郭建友,李剑,李志攀,梁豪兆,龙文辉,牛一斐,牛中明,尧江明,张颖,赵鹏巍,周善贵. 物理学进展. 2011(04)
[2]磁转动物理——剪刀带与手征双重带[J]. 孟杰,张双全.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1(02)
博士论文
[1]130Cs手征双重带研究[D]. 王烈林.吉林大学 2010
[2]~(106)Ag磁转动与手征转动实验研究[D]. 贺创业.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6
本文编号:3394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3394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