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燃料棒变形检测装置及其机械间隙补偿方法
发布时间:2021-10-25 01:12
针对现有检测装置与方法普遍存在形变适应性欠佳、检测精度不足等突出问题,融合形变自适应机构与串并混联测量机构,设计了一款新型核燃料棒变形检测装置,旨在利用形变自适应机构四自由度被动调整解决装置与变形燃料棒紧密贴合问题,通过构建串联检测、并联校正闭环测量回路,实现误差动态补偿.在此基础上引入基于类挠度变换的微量铰接间隙补偿机制,提出一种用于抑制机械间隙干扰的测量误差协同补偿方法.样机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装置可自适应贴合各向随机变形核燃料棒,配合提出的补偿方法能够实现核燃料棒高精度变形检测.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8(12)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形变自适应机构工作原理形变自适应机构利用外套筒与外悬架间柱面副
挠度原理与间隙补偿映射关系2.1转动副间隙补偿针对串联机构各杆件铰接处转动副间隙造成的
表面轮廓对比1—直测轮廓;2—补偿轮廓;3—标定轮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含间隙3-CPaR&R1R2混联机构动力学分析[J]. 曹毅,刘俊辰,翟明浩,王保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12)
[2]核能综合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 王建强,戴志敏,徐洪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04)
[3]面向柔性机器人的串联式变刚度驱动器设计[J]. 孙剑韬,周江琛,郭朝,肖晓晖.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4]核燃料组件变形检测机器人研究[J]. 陈嘉杰,孙飞翔,董超群,李晓.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18(06)
[5]核能5.0:智能时代的核电工业新形态与体系架构[J]. 王飞跃,孙奇,江国进,谭珂,张俊,侯家琛,熊刚,朱凤华,韩双双,董西松,王嫘. 自动化学报. 2018(05)
[6]一种含间隙并联机构动力学仿真与混沌响应分析[J]. 侯雨雷,井国宁,汪毅,曾达幸,邱雪松. 机械设计. 2018(04)
[7]一种所有转轴均连续的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机构[J]. 许允斗,胡建华,张东胜,侯照伟,姚建涛,赵永生. 机械工程学报. 2018(21)
[8]4自由度并联机构刚体动力学模型[J]. 贾凯凯,梅江平,刘松涛,田二勋. 机械工程学报. 2016(13)
[9]含间隙高速压力机机构的动态误差传递规律研究[J]. 贾方,王磊. 机械设计. 2009(07)
本文编号:3456356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8(12)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形变自适应机构工作原理形变自适应机构利用外套筒与外悬架间柱面副
挠度原理与间隙补偿映射关系2.1转动副间隙补偿针对串联机构各杆件铰接处转动副间隙造成的
表面轮廓对比1—直测轮廓;2—补偿轮廓;3—标定轮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含间隙3-CPaR&R1R2混联机构动力学分析[J]. 曹毅,刘俊辰,翟明浩,王保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12)
[2]核能综合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 王建强,戴志敏,徐洪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04)
[3]面向柔性机器人的串联式变刚度驱动器设计[J]. 孙剑韬,周江琛,郭朝,肖晓晖.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4]核燃料组件变形检测机器人研究[J]. 陈嘉杰,孙飞翔,董超群,李晓.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18(06)
[5]核能5.0:智能时代的核电工业新形态与体系架构[J]. 王飞跃,孙奇,江国进,谭珂,张俊,侯家琛,熊刚,朱凤华,韩双双,董西松,王嫘. 自动化学报. 2018(05)
[6]一种含间隙并联机构动力学仿真与混沌响应分析[J]. 侯雨雷,井国宁,汪毅,曾达幸,邱雪松. 机械设计. 2018(04)
[7]一种所有转轴均连续的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机构[J]. 许允斗,胡建华,张东胜,侯照伟,姚建涛,赵永生. 机械工程学报. 2018(21)
[8]4自由度并联机构刚体动力学模型[J]. 贾凯凯,梅江平,刘松涛,田二勋. 机械工程学报. 2016(13)
[9]含间隙高速压力机机构的动态误差传递规律研究[J]. 贾方,王磊. 机械设计. 2009(07)
本文编号:3456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345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