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磁力提升装置的研制

发布时间:2022-01-16 16:49
  针对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对靶材的要求,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提出了钨基合金球颗粒流靶方案,使之同时具备目前所研究的固态靶和液态靶的优点。为了实现钨基合金球颗粒流靶在ADS中的应用,本文提出磁力提升装置作为ADS新型靶材提升系统。该装置的基本原理就是含磁性材料的合金球在梯度磁场中受到磁力,有效克服了传统机械提升在ADS靶环境中应用的局限性。磁力提升装置利用螺线管作为主要提升部件,具有系统结构简单,靶材输运通道易封闭,故障率低且运行维护方便等优点,可以在高温、强辐射的环境中运行,满足ADS靶材运行环境的严苛要求。论文根据磁力提升的基本理论,对装置提出了两种不同的驱动方案,即基于脉冲电流的方波驱动方案和基于三相感应直线电机的行波驱动方案。方波驱动方案是通过控制螺线管阵列所加载方波电流的通、断时间产生移动的梯度磁场,从而实现靶材提升。行波驱动方案是通过变频器与工频三相电连接作为装置驱动系统,产生行波磁场来提升靶材。本文首先利用Ansys Maxwell软件,综合螺线管孔径、厚度、电流等参数,确定了螺线管结构,并给...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甘肃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磁力提升装置的研制


磁性材料在螺线管中的受力分析装置

示意图,采油装置,示意图,固体靶


图 1.1 磁性材料在螺线管中的受力分析装置置的研制就是利用螺线管的磁场来实现的[12],其结构螺线管的通电和断电的控制,带动输运管道运动,管道内的压力,完成吸液、排液的过程。根据油井距离地置联接逐级向地面传输,完成长距离输运。控制螺线液态油的提升。如果利用同样的方式提升磁性固体靶场的移动,也可实现固体靶材的提升,这正是方波磁

概念图,电磁,螺线管,提升装置


图 1.3 电磁提升设计概念图到两种磁力提升方案。螺线管阵列采用不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实验研究三个础上,对比两种方案,为最终装置提出较提升装置。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电源及控断电时间来控制磁场梯度的变化,从而控分布。利用螺线管作为提升装置的主要部性,装置的经济性,以及提升的效率。分析定的依据。电源及控制系统控制螺线管所加载的驱动化。介绍其基本控制思路,确定螺线管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C-ADS中质子束窗散射效应和热力学计算(英文)[J]. 武红利,王相綦,胡国军,唐靖宇,尚雷.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10)
[2]中国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主加速器初步物理设计(英文)[J]. 闫芳,李智慧,唐靖宇.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07)
[3]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J]. 詹文龙,徐瑚珊.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03)
[4]Effect of electromagnetic force on melt induced by traveling magnetic field[J]. 苏彦庆,徐严谨,赵雷,郭景杰,傅恒志.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0(04)
[5]梯度磁场下气固流化床中磁颗粒运动数值模拟[J]. 李响,孙丹,陈巨辉,王帅,白颖华,陆慧林.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0(01)
[6]国内外高梯度磁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 曾尚林,曾维龙.  矿冶工程. 2009(06)
[7]关于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研发促进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9(06)
[8]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与核能可持续发展[J]. 赵志祥,夏海鸿.  中国核电. 2009(03)
[9]圆筒直线感应电机研究综述[J]. 吴明赞,高凯,吕洪斌.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8(04)
[10]超导螺线管的冷铁轭优化[J]. 李青,马力祯,何源,吴巍,卞文龙,姚庆高.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8(02)

博士论文
[1]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堆芯冷却系统换热优化[D]. 王焕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3

硕士论文
[1]中央链斗式提升机的虚拟设计及链条结构强度的研究[D]. 柳生波.辽宁科技大学 2013
[2]圆筒型直线电机推力计算及其设计方法的研究[D]. 郭丹.沈阳工业大学 2008
[3]回热式制冷系统用直线压缩机的研究[D]. 何明顺.华中科技大学 2007
[4]一种新型电磁采油装置的研究[D]. 任振兴.西南石油学院 2005
[5]ADS系统靶件多物理场分析研究[D]. 周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2



本文编号:3593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3593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1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