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主链酸可降解的刷状聚合物胶束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19 05:44
【摘要】:基于肿瘤组织的高渗透和滞留效应(EPR效应),刺激响应性聚合物纳米颗粒不仅能够延长体内循环时间,还可以将药物高效运输到指定部位,有效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正常组织器官损伤。因此,刺激响应性聚合物纳米颗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现有刺激响应系统的领域中,最为普遍的即就是pH响应性材料。肿瘤微环境的pH值通常比正常组织中的pH值低0.5-1.0。同时,细胞摄取期间pH值会产生较大变化,其范围为血液或细胞外空间的7.2-7.4降低至细胞内区室的4.0-6.5。pH响应性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即是利用这一特征来实现的。本论文以葡聚糖为原料,通过氧化降解、醛基还原反应制备了聚缩醛主链(poly-1-hydroxymethylethylene hydroxymethyl-formal,PHF);以PHF的羟基引发ε-己内酯(ε-CL)开环聚合得到PCL接枝的PHF-g-PCL;然后用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或苯硼酸偶联聚乙二醇(PEG-PBA)修饰PHF-g-PCL,制备了两种主链酸可降解的刷状聚合物PHF-g-(PCL-PEG)和PHF-g-(PCL-PEG-PBA)。该刷状聚合物可在特定的条件下聚合物自组装形成球形或者棒状的胶束。PHF-g-(PCL-PEG)的实验结果表明,棒状形貌胶束相较于球形具有增强细胞摄取的能力。体外实验也证实了聚缩醛主链的pH响应性:载药胶束在pH 5.0条件下的药物释放速率和累积药物释放量都远大于在pH 7.4条件下的结果。同时在药物释放动力学分析中,双指数函数模型具有最佳拟合优度。PHF-g-(PCL-PEGPBA)的实验结果表明,引入苯硼酸靶向基团后,通过苯硼酸介导的内吞作用可增强细胞摄取能力,同时并不会影响PHF主链的pH响应性。细胞毒性研究表明:聚合物空胶束几乎无毒性,而高浓度的载药胶束则表现出与阿霉素相当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的能力。上述结果表明,以聚缩醛为主链的刷状聚合物胶束在抗肿瘤药物传递系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图文】:

示意图,嵌段共聚物胶束,示意图


图 1-1 嵌段共聚物胶束的示意图1-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a block copolymer m,两亲性聚合物还可以构成不同形貌的胶束和纤维状等(图 1-2)[17]。改变聚合物亲装过程中的水含量等都可以有效调控组装 和温度等也对自组装体的形貌具有一定的影了聚合物溶液的浓度、组装过程中水含量1-3 所示,对组装体形貌的调控具备重要的

自组装,图片,形貌,两亲性共聚物


亲性共聚物 PSm-b-PAAn自组装形貌 TEM 图及相应示意图(图片摘自[icrographs and corresponding schematic diagrams of various morphologiesb-PAAncopolymers (The picture is quoted from [17])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46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宗蕊;沈丽霞;;聚合物胶束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神经药理学报;2015年06期

2 潘攀;张浩;易喻;;聚合物胶束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J];浙江化工;2017年12期

3 魏淑明;范清英;宋煜;;载紫杉醇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工艺优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4 翟宏强;丁维明;李桂玲;;聚合物胶束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5年05期

5 李平祝;杨卓理;杨可伟;王菲;刘艳;;多功能聚合物胶束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8年03期

6 张琰,汪长春,杨武利,沈锡中,府寿宽;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5年02期

7 张晓君;王东凯;韩晓;;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2009年03期

8 马晓星;韩翠艳;刘畅;隋小宇;袁橙;黄海涛;;正交试验优化葛根素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工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年10期

9 周顺长;吴越;王兵;王姝;徐戎;曾繁典;邹声泉;;雷公藤内酯醇聚合物胶束的急性毒性研究[J];医药导报;2013年12期

10 邓薇;张洪;高洁芳;范月莹;;大蒜素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质量评价[J];中国药师;201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龙宝;蓝咏;郭瑞;;一种谷胱甘肽响应型的药物基因共递送聚合物胶束载体[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C];2017年

2 吴瑾;毕秋燕;骆青松;钟红;陈章宝;李,

本文编号:2632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32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1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