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大豆荚与褐煤共热解转化与利用的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0 15:37
【摘要】: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当今经济社会依旧是一个焦点。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仍然是支撑我国发展的主导能源,煤炭的利用方式导致利用效率不高且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能源需求的增加使可再生能源地位日益突出。因此,通过生物质与褐煤混合热解,将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与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相结合,不仅能更有效地利用生物质资源,还能减少煤炭用量和减轻环境保护压力。本研究将褐煤和大豆荚在自制的热解装置上进行共热解实验,研究大豆荚的添加比例(0%、10%、20%、30%、40%、50%、100%)对褐煤热解产物特性的影响(热解焦油用GC-MS和FTIR进行分析,半焦用FTIR、SEM、BET进行分析),利用热重分析仪初步了解共热解失重过程并从动力学的角度探讨添加大豆荚对褐煤热解过程的影响,分析Fe2O3对共热解产物产率与品质的影响,最后将共热解半焦用于模拟印染废水的吸附实验。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得到的结果如下:(1)随着大豆荚掺混比的增加,热解半焦产率减小,热解气产率增大,焦油产率先增加后减小,在大豆荚掺混比为30%时,热解焦油产率达到11.98%,与理论计算值偏差最大,表明大豆荚的添加有一定的促进焦油生成的共热解协同作用。(2)FTIR分析结果表明,共热解焦油与煤单独热解焦油相比,C=C、C=O等官能团减少,添加大豆荚有利于醚键以及含氧杂环的裂解;GC-MS检测结果显示,与煤单独热解焦油相比,共热解焦油中长链脂肪烃增至21.69%,芳香族化合物降至23.34%,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比理论值增加6.4%。(3)FTIR分析表明,共热解半焦与煤半焦相比,C=O、C-O等含氧基团增多,SEM表明共热解半焦表面出现大量小碎片;BET分析显示共热解半焦的比表面积比煤半焦增大,大豆荚的添加能使半焦的平均孔径减小。(4)添加Fe2O3使共热解产物焦油和半焦产率略有下降,共热解焦油芳香族化合物降至20.39%。(5)共热解半焦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80.68%。(6)热重结果表明,混合物共热解的最大失重速率所对应的温度比褐煤的降低5.6℃,挥发分析出的终止温度比褐煤提前17.51℃,DTG实验值在400℃时比理论值大,大豆荚的添加具有促进褐煤实际热失重速率变大的作用,热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图文】:

气相色谱,热解装置


称取10g±0.01g空气干燥基样品在钢甑中热解,温控仪自动控制热解程序,热解完成后测定收集到的产物产率(定制试管收集焦油和水,,集气袋收集热解气,甑体收集半焦),详见图2.1。热解产物检测用到的主要仪器见表2.3,试剂见表2.4。图2.1 铝甑热解装置图Fig. 2.1 Schematic diagram of aluminum craggan表2. 3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Tab. 2.3 Main instruments for experiment仪器与设备名称 型号 生产厂家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6890N/5970N型 美国安捷伦公司热解炉 —— 武汉科技大学温控仪 KSY-6D-16 武汉亚华电炉厂热重分析仪 STA449F3型 德国NETZSCH公司磁力搅拌器 DF-101S 河南省予华仪器有限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UV1800-PC 上海美普达仪器有限公司电子扫描显微镜 TESCAN VEGA3 FEI香港有限公司电子天平(感重0.1 mg) AL204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电热鼓风干燥箱 101-1A型 天津市泰斯特仪

标准曲线,亚甲基蓝,标准曲线,热重实验


图 2.2 亚甲基蓝标准曲线Fig. 2.2 Standard curve of methylene blue褐煤的热重实验大豆荚样、最优掺混样进行热重实验,根据电脑记分析热解特性参数,以便从图形和数值上分析大豆用动力学分析方法求取动力学参数,探究褐煤和大条件用的热重分析仪是德国 NETZSCH 公司的 STA449F,能够抵抗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即使在有蒸气环变化。设置热重实验条件:坩埚选用 Al2O3坩埚,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53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娟;常建民;范东斌;;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现状及展望[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9年01期

2 田贵全;德国固体废物热解技术方法[J];环境科学动态;2005年02期

3 田贵全;德国固体废物热解技术现状与原理[J];环境科学动态;2005年01期

4 Wei-ChunXu;AkiraTomita;刘翠玲;;煤的类型对快速热解的影响[J];煤炭转化;1988年03期

5 彭锦星;刘新媛;鲍振博;;生物质的微波热解技术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年期

6 ;陕煤化集团低阶粉煤快速热解技术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J];宁波化工;2016年03期

7 田帅;;国内外褐煤热解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山东工业技术;2015年07期

8 苏婷;卢艳强;;低变质煤的热解技术[J];榆林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蔡炳良;辛玲玲;;污泥热解技术特性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11年08期

10 王鹏起;常建民;杜洪双;郑凯;;喷动流化床在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中的应用[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蔡炳良;辛玲玲;;污泥热解技术[A];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全翠;李爱民;张丹;;采用热解技术从废电路板中回收资源[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王夺;刘运权;;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气化技术和热解技术的特点和比较[A];新形势下长三角能源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对策——第八届长三角能源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胡永琪;胡晓波;刘润静;宋丽英;刘宝树;胡庆福;;重镁水低温热解技术与工业化[A];2009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节能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杨敏;陈德珍;戴晓虎;;污泥热解液与牛粪混合厌氧消化特性研究[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7年

6 陶邦彦;陈子安;余鸿达;;生物质气化热解技术应用综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7 刘芳;乔英云;巩志坚;田原宇;;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A];第六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陶邦彦;陈子安;余鸿达;;生物质气化热解技术应用综述[A];2007中国科协年会2.3分会《生物质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罗林;黄志雄;赵颖;;SMC/BMC的回收与再利用[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9)[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神木煤化工产业公司董事长 任沛建;兰炭产业健康发展须破四题[N];中国化工报;2015年

2 李红;垃圾热解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环境报;2003年

3 陈懋雍;医疗与生活垃圾热解技术装置通过评审[N];中国冶金报;2003年

4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 胡新灵;固废处理热解技术大有可为[N];中国石油报;2018年

5 ;有机固体废弃物热解技术[N];科技日报;2006年

6 记者 魏东;微负压热解技术让废旧轮胎100%回收再利用[N];科技日报;2014年

7 孟俊贤;为环保注入航天智慧[N];中国航天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毛庆;养殖蚯蚓吃垃圾[N];南京日报;2008年

9 瞿剑;华能北京热电:八项“之最”为绿色奥运保驾护航[N];科技日报;2008年

10 成吉昌;垃圾中有机资源如何利用?[N];中国环境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兴民;不干胶废弃物热解资源化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郭飞;慢速热解技术结合光谱技术表征天然有机质热稳定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杨海平;油棕废弃物热解的实验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沈逍江;医疗废物回转窑热解焚烧处置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李海英;生物污泥热解资源化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胡湛波;二VA英类污染底泥的热解无害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江建方;城市生活垃圾外热式热解技术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孟猛;图牧吉油砂中有机质的提取[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杨迪;城市生活垃圾与农林废弃物共热解及热解液分离提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年

10 郭晓娟;热解技术处理废弃印刷线路板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翠华;大豆荚与褐煤共热解转化与利用的基础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年

2 陈夏敏;在线光电离质谱研究Li_2CO_3对松木热解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李宝富;固体热载体低阶煤热解催化作用机制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4 黄佳佳;有机废弃物水热解技术机理分析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5 金伟;木质素共混热解制备单体芳香族化合物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6 万云;固体废弃物的热解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徐佰青;松木屑加压热解及产物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8 董晓晨;综纤维素单糖热解生成糠醛与脱水糖衍生物的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年

9 孟鑫;生物质选择性热解制取葡聚糖类化学品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10 张传佳;生物质成型燃料热解反应特性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34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34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d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