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不同温度处理后煤结构变化及热解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09:41
【摘要】:本文以印尼褐煤(IL)、神府长焰煤(SF)、淮南气煤(HN)、山家林肥煤(SJL)、阳泉曲焦煤(YQQ)和青龙山瘦煤(QLS)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冷处理和TG-DTG分析,考察深冷处理前后六种煤的四氢呋喃索式萃取率和热解动力学,以及IL和SF两种低阶煤的表面形貌和孔结构、四氢呋喃萃取产物的红外光谱和XPS变化;在此基础上,对IL和SF两种低阶煤进行不同处理温度(350℃、400℃、450℃和500℃)处理,考察其基本性质(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SEM、BET、XRD、Raman、XPS、TG-DTG和EPR变化,研究不同处理温度对煤表面形态、孔结构、晶体结构、官能团、热解动力学和表面自由基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过深冷处理后,IL和SF两种煤的四氢呋喃萃取率增加,IL萃取率从2.34%增加到2.46%,SF萃取率从6.16%增加到7.67%;IL和SF的孔容、孔径和比表面积都增加,IL比表面积增加了24.36%,SF比表面积增加了6.50%。(2)不同温度热处理后,IL和SF表面碳元素的赋存形态以C-C和C-H两种形式为主;在350-500℃范围内,随热处理温度升高,IL表面自由基含量从1.02×10~199 spins/g增加到1.51×10~199 spins/g,SF表面自由基含量从2.21×10~199 spins/g增加到4.82×10~(19)spins/g;拉曼分析结果显示,随热处理温度升高,IL和SF碳结构中无序性程度呈现增加趋势。(3)热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变质程度增加,煤热解总失重率△w_(max)呈现减小趋势,热解最大失重速率温度T_(DTGmax)呈现上升趋势,IL的热解总失重率最大达到72.70%,QLS热解总失重率最小只有39.06%,IL的最大失重速率峰温为419℃,QLS的最大失重速率峰温为492℃;在主要热解阶段(300-600℃),采用n级反应模型,当反应级数为2时,IL和SF两种低阶煤的拟合曲线相关系数大于0.96,当反应级数为1时,HN、YQQ、SJL和QLS四种煤的拟合曲线相关度大于0.95;对六种不同变质程度煤的C_(daf)与主要热解温度区间(300-600℃)的活化能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_(daf)的增大,活化能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C_(daf)为78%左右时活化能达到最大值。(4)通过TG-DTG,对不同温度处理前后低阶煤热解特性进行分析,将热处理后IL和SF热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400-500℃,500-600℃和600-800℃;随着热处理温度增加,IL和SF在400-500℃温度区间内的热解反应活化能逐渐降低。
【图文】:

扫描电镜图,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基本结构单元


图 2.5 IL (a), IL-(-80) (b), SF (c) and SF-(-80) (d)扫描电镜图Figure 2.5 SEM images of IL (a), IL-(-80) (b), SF (c) and SF-(-80) (d).2.3.3 萃取物的红外光谱分析煤中有很多基本结构单元,,主要有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族化合物,各基个本

扫描电镜图


图 3.3 IL-350 (a), IL-400 (b), IL-450 (c) and IL-500 (d)扫描电镜图Figure 3.3 SEM images of IL-350 (a), IL-400 (b), IL-450 (c) and IL-500 (d).acbd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53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彦成;陶秀祥;许宁;孙旭光;罗来芹;陈亮;郭季锋;;煤炭微波脱硫中硫、碳、氧化学形态变化的XPS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2015年24期

2 孙任晖;高鹏;芦海云;刘爱国;陈爱国;郭屹;;神东煤与煤液化残渣混合样及共热解半焦黏结性研究[J];煤炭工程;2015年11期

3 崔帅;唐晓宁;张彬;周新涛;王祥曦;;云南褐煤成型工艺条件的研究与优化[J];硅酸盐通报;2015年07期

4 冯莉;于晓慧;刘祥春;赵迎亚;;除灰处理对胜利褐煤的结构及燃烧特性的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5 赵鹏;李文博;梁江朋;谷小会;;低阶煤提质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J];洁净煤技术;2015年01期

6 王向辉;门卓武;许明;翁力;刘科;;低阶煤粉煤热解提质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J];洁净煤技术;2014年06期

7 韩峰;张衍国;蒙爱红;李清海;;云南褐煤结构的FTIR分析[J];煤炭学报;2014年11期

8 王永刚;孙加亮;张书;;反应气氛对褐煤气化反应性及半焦结构的影响[J];煤炭学报;2014年08期

9 何选明;王春霞;陈诚;付鹏睿;王小娟;;低阶煤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燃料与化工;2014年04期

10 王永刚;郑盼盼;杨萨莎;张书;白艳萍;贾晓路;;酸洗脱矿对胜利褐煤热解过程中N迁移转化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崎;煤基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6年

2 刘瑞民;溶剂预处理对煤结构及热解行为的影响[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63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63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7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