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水法提取茶油过程中天然组分乳化机制及破乳提油技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12:32
【摘要】:油茶籽油(Camellia oil)系世界上四大木本食用油之一,含油酸高达80%左右,其脂肪酸组成合理,享有“东方橄榄油”等之美誉。油茶籽油具有降血脂、降血压、软化血管、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等药理功效。水法是一种“安全、营养、经济”的新型提取食用油的方法。然而,水法提取油茶籽油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乳化,是导致其难以工业化应用的“瓶颈”问题。为了探讨水法提取油茶籽油过程中乳化液的形成机制,解决其破乳问题,提高提油率,本研究分析了水法提取油茶籽油过程中乳化液形成的主要成分,对乳化液中的主要天然乳化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及鉴定,并用这些成分进行乳化液的重构,比较分析其乳化特性,探讨其乳化作用机制。同时,探索了乳化油-冻融破乳提取油茶籽油的新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法提取油茶籽油过程中形成乳化液的主要物质组成为脂肪(67.83%)、水分(28.23%)、茶皂素(1.26%)、蛋白质(0.83%)、总糖(1.03%)、磷脂(0.82mg/g)和粗纤维(0.05%)等,其中,乳化液中乳化性固形物成分仅占乳化液总量的3.25%。2.从水法提取油茶籽油过程中形成的乳化液中提取到油茶籽醇不溶性乳化蛋白(CSEP),经进一步纯化得到两个主要的乳化性蛋白组分(CSEP-A和CSEP-B)。CSEP-A由7个主要蛋白(或亚单位)和少量多糖组成,其中的蛋白条带分子量约为13~35 kDa;CSEP-B是一组分子量为13~15 kDa的混合蛋白。在pH 7.0条件下,CSEP-A比CSEP-B具有更高的内源荧光强度和表面疏水性,CSEP-A和CSEP-B均富含Glu、Arg和Asp;而CSEP-A中疏水性氨基酸含量(33.47±2.35%)高于CSEP-B(18.70±0.03%);与CSEP-B相比,CSEP-A的乳化活性指数(EAI)更高,乳化指数(CI)更低,虽然CSEP-B和-A两组分乳化稳定指数(ESI)相近,但CSEP-A形成的乳化液较CSEP-B乳化液更稳定。经LC-MS鉴定,油茶籽油体蛋白(Oleosin)可能是CSEP-A中最主要乳化性蛋白。3.从水法提取油茶籽油过程中形成的乳化液中分离纯化得到醇溶性乳化组分,利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和葡聚糖凝胶G-200色谱柱进行纯化获得一具有强乳化活性的主要乳化成分,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等进一步证实,这一纯化的醇溶性主要乳化成分为茶皂素、糖和蛋白的复合物(TCPC)。TCPC重构的乳化液分别置于一定范围的pH值(5~11)、离子强度(0~200 mM NaCl)或热处理(60~90℃;30 min)条件下,室温(10~25℃)贮存14天,TCPC乳化液均表现十分稳定;然而,于pH 3条件时,TCPC乳化液出现了乳化液粒子的聚集与分层,于300 mM NaCl离子强度时,TCPC乳化液出现絮凝;但是,在冻融处理条件下,TCPC乳化液容易破乳。因此,醇溶性的茶皂素、糖和蛋白复合物可能是乳化液形成的关键乳化性成分之一。4.比较CSEP、TCPC和CSEP+TCPC乳化液的乳化特征,CSEP乳化液的EAI(96.73 m~2/g)显著高于TCPC乳化液(74.76 m~2/g)和CSEP+TCPC乳化液(76.41 m~2/g),而CSEP乳化液的ESI(174.50 min)则显著低于TCPC乳化液(323.97 min)和CSEP+TCPC乳化液(275.99 min);各乳化液中乳粒大小呈正态分布,且乳粒具有较好的均一性,但是CSEP乳化液的平均粒径(389.43 nm)明显大于TCPC乳化液(264.97 nm)和CSEP+TCPC乳化液(262.40 nm);室温下贮存14天后,各乳化液的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均无显著变化,其中CSEP乳化液ζ-电位较低,出现不稳定的乳液漂浮现象;另外,流变学特性表明,CSEP、TCPC和CSEP+TCPC乳化液均具有明显的假塑性流体特征,呈现剪切稀化现象,在0.1~100.0 rad/s的角频率扫描范围内,乳化液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大小均为:CSEP+TCPCTCPCCSEP,因此,CSEP+TCPC乳化液的凝胶强度略高,CSEP与TCPC的复合乳化可能具有协同增强乳化液凝胶强度的作用。5.研究了一种水法提取乳化油-冻融提取油茶籽油的新方法(AEEF),即:先收集乳化油,再通过冻融循环提取茶油。其工艺条件为:料水比为1:3(m/V),70℃下胶体磨研磨6 min,离心收集乳化油,重复2次;收集合并的乳化油经冷冻(?20℃)/解冻(50℃)循环破乳,离心收集上清游离油。AEEF最高得油率达89.37±0.51%,显著高于微波辅助水酶法(MAAEE)(83.05±1.14%),相似于压榨法(PE)和溶剂浸出-精炼法(SE-R);AEEF提取的油茶籽油中总氧化值(TOTOX)(6.82±0.12%)显著低于MAAEE、CEP和SE法提取的油茶籽油;其苯并芘(0.48μg/kg)含量低于SE-Oil,远低于《特、优级油茶籽油》团体标准(T/LYCY 001-2018);相比于SE-Oil和CEP-Oil,AEEF-Oil具有更高的α-生育酚和角鲨烯含量;同时更好保留了天然挥发性成分,油茶籽油的天然风味浓郁。AEEF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新方法。因此,本研究在阐明水法提取油茶籽油过程中乳化液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寻找到了一种解决水法提取油茶籽油中乳化问题的新方法。
【图文】:

过程图,脱脂乳,冻干,过程


图 2.1 冻干脱脂乳化物的制备过程Fig 2.1 Preparation process of defatted emulsion residue冻干脱脂乳化物的主要成分及含量分析结果如表 2.3。水法提取茶油过程中乳化液形成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粗脂肪、水、蛋白质、多糖、茶皂素、磷脂、粗纤维等。乳化液中除脂肪和水以外的少量蛋白质、茶皂素、多糖和磷脂等成分可能是水法提取茶油过程中的主要乳化性成分,它们在乳化液的形成过程中应该起到了主要乳化剂的作用。表 2.3 乳化液中主要物质组成(%)Table 2.3 Components of emulsified oil ( % )类别 粗脂肪 水分 总蛋白 总多糖 茶皂素磷脂(mg/g)粗纤维乳化液 67.83 ±0.55 28.23 ±0.80 0.83 ±0.02 1.03 ±0.08 1.26±0.05 0.82 ±0.02 0.05 ±0.00

电泳图,脱脂乳,醇溶性,提取条件


图 2.3 脱脂乳化物中醇溶性组分提取条件分析ig 2.3 Analysis of extraction conditions of alcohol soluble components in defatted emulsresidue.3 乳化物中醇不溶性乳化蛋白的提取采用弱碱性溶液分别提取脱脂冻干乳化物及油茶籽仁中醇不溶性粗蛋SDS-PAGE 电泳分析结果如图 2.4 所示,脱脂冻干乳化物和油茶籽仁中蛋白粗提液的 SDS-PAGE 电泳图中具有相似的主要蛋白条带组成,说中的醇不溶性乳化蛋白包含油茶籽仁的主要醇不溶性蛋白条带,其蛋量范围主要为 13~40 kDa。以不同 pH 的提取液从冻干脱脂乳化物中提取醇不溶性乳化蛋白,S-PAGE 电泳结果如图 2.5 所示,,不同 pH(pH 6.0、7.0、8.0、9.0、10 11.0)条件下提取的醇不溶性乳化蛋白条带组成相同,说明提取液 pH 为 0 时均能提取到脱脂冻干乳化物中醇不溶性乳化蛋白。因此,为了更好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雅琳;潘俊升;段章群;张东;;油茶籽油安全质量标准的修订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19年06期

2 笪久香;严陇兵;;茶籽油制备专利技术综述[J];现代食品;2019年01期

3 马力;陈永忠;钟海雁;周波;彭邵锋;李志钢;王湘南;王保明;彭映赫;王瑞;;工艺差异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4 滕妙珠;郑睿行;祝华明;;油茶籽油中多环芳烃残留检测高效预处理方法的建立[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年11期

5 莫欣欣;周莹;孙通;吴宜青;刘木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油茶籽油三元体系掺假检测模型优化[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年12期

6 杨标斌;;抗氧化剂对茶籽油品质控制的研究[J];质量探索;2016年07期

7 李康雄;罗凡;费学谦;钟海雁;;精炼对油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含量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17年03期

8 韩伟;李想;桑建梅;高宏旗;;山茶籽油制备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7年08期

9 刘静;周莉君;袁明;丁春邦;;油茶籽油抗氧化和防紫外辐射活性分析及多酚类物质提取研究[J];中国油脂;2017年10期

10 安晓东;梁椿松;管磊;杨学洪;;水酶法制取油茶籽油的研究进展[J];粮油加工(电子版);201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传义;汤富彬;沈丹玉;莫润宏;钟冬莲;;烘烤温度对油茶籽油中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A];“木本粮油产业发展森林食品质量安全”学术研讨会暨华东六省一市林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2 蒋步云;柴振林;尚素微;吕爱华;祝新明;;油茶籽油中酸值与过氧化值的现状分析及评价[A];“木本粮油产业发展森林食品质量安全”学术研讨会暨华东六省一市林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罗凡;费学谦;李康雄;郭少海;王亚萍;;油茶籽油煎炸过程中苯并芘和反式脂肪酸产生规律研究[A];“木本粮油产业发展森林食品质量安全”学术研讨会暨华东六省一市林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4 史嘉辰;孙俊;牟瑶瑶;许知俊;徐斌;;基于亚临界流体萃取的山茶籽油品质分析及过程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5 许明塔;陈剑锋;;油茶籽油中油酸的分离纯化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6 王亚萍;方学智;聂明;王开良;姚小华;;抗氧化剂对油茶籽油的氧化抑制作用研究[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蒋雅兰;黄培倬;;茶籽油涂擦治疗湿疹的护理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马荣朝;吴维雄;秦文;雷小龙;;柴油机燃烧茶籽油废气排放试验(英文)[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丽;吴雪辉;;我国茶油加工研究进展[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蒋立勤;张润莹;;影响油茶油乳化液稳定性因素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增民;海南“山柚油”或纳入油茶籽油国标中[N];粮油市场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宋莉;油茶籽油为健康添绿[N];科技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王薇;我国油茶籽油开发战略地位待提升[N];中国食品报;2012年

4 记者 余新燕;江西山茶籽油加工达国际水平[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六大措施监管茶籽油生产企业[N];长沙晚报;2010年

6 陆书明 周红平;黎平引进龙头企业推进茶籽油产业发展[N];贵州政协报;2010年

7 广言;想送礼——金龙鱼油茶籽油颇有心意的选择[N];国际商报;2006年

8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研究员 薛安娜;做饭用点山茶籽油[N];健康报;2006年

9 记者 寇勇;微波预处理水浸取茶籽油前景广阔[N];科技日报;2010年

10 吴永华;广西茶籽油检验中心在三江成立[N];广西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建远;水法提取茶油过程中天然组分乳化机制及破乳提油技术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2 王进英;油茶籽油热稳定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

3 郭华;高档茶籽油的提取及茶籽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4 龙奇志;油茶籽油品质及其变化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5 李文林;油茶籽低温压榨制油与吸附精炼技术及设备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6 曾凡逵;单油酸甘油酯的酶法合成、性质及其在低脂冰淇淋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冯红霞;大豆油煎炸过程中极性化合物的衍变规律及结构特性解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雅茹;芝麻油和油茶籽油掺伪近红外光谱法检测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8年

2 叶洲辰;不同产地油茶籽油和茶枯饼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比较研究[D];海南大学;2017年

3 黄瑶;水酶法提取的油茶籽油品质及水相中皂素粗品回收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4 孙永燕;注射用茶籽油制备工艺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8年

5 翟量;角鲨烯和β-谷甾醇作为油茶籽油和橄榄油鉴别标记物的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郑俊旦;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测定方法研究和油茶籽油风险评估[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7 张春丽;制取工艺对茶籽油品质与风味影响及天然增香技术开发[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8 梁帆;不同制取方法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9 沈佳奇;油茶籽油提取及微胶囊化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10 吴建宝;注射用油茶籽油的水相酶法提取及精制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760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760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d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