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聚硅氧烷-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23:44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聚硅氧烷-聚氨酯(PDMS-PU)共聚物因其潜在的兼具两种基元的优异性能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的硅羟基或烷羟基与异氰酸酯基缩合制备的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材料,因其不稳定的Si-O-C键及急需改善的力学性能,限制了该种材料的工业转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双羟丙基封端聚硅氧烷(PDMS)与二异氰酸酯反应制备了聚硅氧烷-聚氨酯(PDMS-PU)弹性体。为实现该体系的工业转化,以混炼型PDMS-PU弹性体生胶为基胶,通过加入补强填料和交联剂,制备了混炼型PDMS-PU弹性体。探究了生胶、交联剂、填料等对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弹性体拉伸强度最高可达8.76 MPa,相应扯断伸长率为342%。然而,以羟丙基PDMS作为多元醇所合成的PDMS-PU弹性体,尽管具有良好的耐热性,但力学性能不够理想。为了改善上述弹性体的力学性能,本文通过在生胶结构中引入聚醚链段(PTMG),用两步法合成了端羟基的混炼型PDMS-PTMG-PU弹性体生胶。通过探究填料、交联剂、生胶等对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制备了拉伸强度最高可达16.31 MPa,相应扯断伸长率为394%的弹性体。为拓展聚醚补强型PDMS-PU的应用,本文用两步法制备了热塑型PDMS-PTMG-PU高分子材料。通过改变反应配比,探究了PDMS/PTMG软段含量、PU硬段含量、扩链剂种类等对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后处理的条件。所制备的热塑型弹性体拉伸强度最高可达38.23 MPa,相应扯断伸长率为694%。总之,本论文的聚醚补强型工艺赋予了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材料优良的热力学性能,为实现聚硅氧烷-聚氨酯材料的工业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文】:

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苯基


基元优异性能的聚硅氧烷-聚氨酯新材料进行研究。逡逑Xu等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苯基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聚脲弹性体(SPUs),逡逑制备过程如图1.4所示。其中聚硅氧烷质量分数为10% ̄40%。结果表明,在聚逡逑硅氧烷含量为l0wt%时,弹性体力学性能最好,其拉伸强度可达21.3邋MPa,随逡逑着聚硅氧烷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力学性能逐渐降低。且相比于纯PU,改性弹性逡逑体的水接触角明显增大。逡逑人邋ch,04-ch2-ch-o)-h逡逑CpCH3邋V邋CH3邋V邋?CH^邋n邋I邋'逦?H3邋n*逡逑+邋CHO邋十邋CH2-CH-0}-H逡逑i邋\邋I邋I邋/n邋I邋I逦ch3邋n2逡逑6CH3逦CHj逦OCHj逦CH204-CH2-CH-0)^H逡逑^逦N307逡逑PMPS-NH逡逑OCN—y>-邋CH2邋^ ̄^邋NCO逡逑HMDI逡逑NCO邋NCO逡逑[fi逡逑0CN逦VVV?l逦逦逦逦逦逦邋逦NCO逦SSQrtl0llt逡逑j邋j逦Soft邋Segment逡逑SPU逡逑图1.4苯基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的制备逡逑Figure邋1.4邋Preparation邋of邋phenyl邋polysiloxane邋modified邋polyurethane逡逑Kim等制备了一种聚兼具高强度、高柔韧性和光学透明性的聚氨酯-甲基丙逡逑烯酸酯-硅氧烷杂化(UMSH)陶瓷材料,其制备过程如图1.5所示。经研宄,该逡逑材料具有聚氨酯键与甲基丙烯酸酯-硅氧烷共聚物分子水平杂化的特点,其挠曲逡逑强度可达574邋MPa

聚氨,硅氧烷,杂化材料,丙烯酸


Figure邋1.5邋Preparation邋of邋UMSH逡逑Zhao等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侧链交联的聚硅氧烷聚氨酯共聚物逡逑(SPU),,其结构如图1.6所示,SPU是由0?20%的N-(正丁基)-3-氨丙基三乙氧基逡逑硅烷(HDI-T)改性的六亚甲基二异辛酯的均聚物和异氰酸酯组成的。结果表明,逡逑HDI-T与聚氨酯成功结合,HDI-T(20%)的加入,材料的结晶温度由-24.4°C降低逡逑至-33.5°C,熔点由29.1°C降低至19.7°C,其拉伸强度由0.15邋MPa提高到0.55邋MPa,逡逑杨氏模量由0.41邋MPa提高到1.77邋MPa,但其扯断伸长率由1019%下降至471%[38]。逡逑、v,逦逦邋逦|_邋逦逦邋,逦I__邋i逡逑二邋Si邋—(逦Vw?(邋)a/v(逦yvv“*“".""^A/v(逦V>/v(逦)邋-Si*?vw逡逑i邋17^逦i逦l逦^逡逑图1.6邋SPU的结构示意图逡逑Figure邋1.6邋Structure邋of邋SPU逡逑一-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33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聚硅氧烷法规评价研讨会在京召开[J];有机硅材料;2016年03期

2 徐涛;刘鹤;宋湛谦;杨冲;陈秀杰;邹开飞;欧杰;;含氟聚硅氧烷应用进展[J];化工进展;2014年01期

3 苏奎;刘伟区;闫振龙;王红蕾;;聚硅氧烷-(甲基)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与性能[J];精细化工;2014年05期

4 吴艳金;李美江;;含磷聚硅氧烷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3年05期

5 ;2009年我国聚硅氧烷市场监测报告[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1年01期

6 ;2009年我国聚硅氧烷市场监测报告[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0年07期

7 ;2009年我国聚硅氧烷市场监测报告[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0年09期

8 ;2009年我国聚硅氧烷市场监测报告[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0年11期

9 周勤;近年来我国进口初级聚硅氧烷的来源分析[J];有机硅材料;2003年02期

10 E.Menezes ,钱和生;聚硅氧烷在纺织品中的应用[J];国外纺织技术;200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兴荣;卢海峰;冯圣玉;;含氯甲基聚硅氧烷的合成[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合成[C];2013年

2 郑战江;王虎;王彩云;徐利文;;功能性聚硅氧烷应用于绿色合成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8分会:绿色化学[C];2014年

3 王惠钢;王国栋;陈平;郑小明;;活性空心聚硅氧烷纳米胶囊的制备及在催化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孔霜霜;赵雷;李远兵;李亚伟;李淑静;;含聚硅氧烷的咔唑衍生物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5 邢钧;白雅;汪巍;吴采樱;;双桥联杯[6]聚硅氧烷固定相的合成和色谱性能研究[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上册)[C];2005年

6 邓志华;邓建国;;功能基团对聚硅氧烷低温性能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K:高性能高分子[C];2017年

7 于建一;刘宇宙;;环状聚硅氧烷对无机纳米颗粒的负载以及在催化上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C];2017年

8 陈静;张旭;王小梅;;分级孔聚硅氧烷的构筑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D:高分子物理化学[C];2017年

9 薛磊;梁艳;卢海峰;冯圣玉;;通过Thiol-ene反应制备功能化聚硅氧烷[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吴萌;高杨文;姚叶锋;陈群;徐敏;;固体~2H NMR研究聚硅氧烷掺杂体系中的分子运动[A];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王秀兰;全球聚硅氧烷需求增长强劲[N];中国化工报;2001年

2 王荧;聚硅氧烷洗护发专利申请现状分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5年

3 李媛;清除尾气的生态漆即将面市[N];中华建筑报;2004年

4 刘国杰 李嘉 罗洋;氟化有机硅树脂涂料开发动向[N];中国化工报;2005年

5 胜华;氟化有机硅树脂涂料[N];科技日报;2005年

6 邱伟邋张剑峰;有机硅下游深度开发具有广阔空间[N];中国证券报;2007年

7 高小霞;基础化工行情有望复苏[N];现代物流报;2007年

8 郭奇强 窦晓东;谱写在监管岗位上的人生壮歌[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松;功能性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2 梁艳;含傒酐衍生物及羧基的聚硅氧烷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王惠钢;聚硅氧烷纳米胶囊的模板合成、结构功能化及其在催化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4年

4 于永明;羟烷基聚硅氧烷热降解反应动力学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蒋红梅;聚硅氧烷/聚氨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及动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罗振寰;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涂层聚合物的合成及其表面性能[D];浙江大学;2010年

7 姜绪宝;聚硅氧烷—聚丙烯酸酯—聚氨酯三元复合乳液的制备与表征[D];山东大学;2011年

8 贝逸翎;氯烷基硅烷及聚硅氧烷热重排反应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董朝红;棉用含磷氮元素聚硅氧烷阻燃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10 尧华;胺类固化剂结构与环氧聚硅氧烷杂化涂层性能关系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天瑜;固体酸催化线性聚硅氧烷制备及表征[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2 Wali Ahsan;在磷化Q235碳钢上的氟化聚硅氧烷的腐蚀和污垢行为[D];天津大学;2018年

3 刘晶琛;两种含有氮原子的聚硅氧烷类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色谱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4 李友亮;高折光有机硅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9年

5 程阳;聚硅氧烷-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6 冯春明;基于RAFT聚合与巯-烯点击反应制备聚硅氧烷-聚苯乙烯接枝聚合物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7 姜勤;聚集诱导发光有机硅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8 崔西明;自修复聚硅氧烷对锂硫电池储能特性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9 张春雨;含有线性聚硅氧烷结构的泡沫材料的制备及绝热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10 赵丹南;氢键构建牺牲键增强聚硅氧烷[D];山东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78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78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3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