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柳和煤的热解特性及共热解协同作用机制的研究
【图文】:
121 1 2ln ln 11nAR RT ET n E E RT n 0;0.5;2;3(6)由于E2RT对于大部分反应来说远小于 1,通过式(5)(6)可得出 2n 1T 对 1/T 做图 n 1, (1)1(1)ln21Tnn 对 1/T 作图 n 0;0.5;2;3。当拟好(R2>0.9)时,通过斜率 RE- 可计算出活化能 E,1mol KJ ;再通过常 可计算出指前因子 A,min-1;为了更好的确定动力学参数,在升温速率in 时假设反应级数 n 取不同数值,当 n=0、0.5、1、2、3 时不同反应级数 n线图如下所示:
图 2 不同混合比例的煤和沙柳在 CO2/N2为 5:5 气氛比例下的 TG 曲线Fig.2 TG curves inCO2/N2(5:5)atmosphere under different blending ratio of coalandsalixPsammophila图 3 所示,在 DTG 曲线图中,煤、沙柳及二者混合物的微分失重曲线(DT类似,且均有两个较大的失重峰。随着混合物中沙柳含量的增加,煤和沙合物在低温段的最大失重速率值增大,,在高温段的最大失重速率降低,但混含量为 80 %的最大失重速率值较纯沙柳的低。低温段的沙柳的最大失重速 0.78,高温段煤的最大失重速率值最大,为 0.35。低温段的煤热解区间发90oC,较沙柳及二者混合物的高(主要热解区间为 260~390oC),煤的最对应的温度相对于其余条件的同样较高,在 440oC 左右,其余均在 360oC 左热解终温高于煤的热解始温,即煤和沙柳的主要热解温度区间有相互重合明煤和沙柳具有一定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530.2;TK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明江;李敏;方梦祥;李超;王勤辉;骆仲泱;;富氢气氛对煤热解特性的影响[J];热力发电;2015年06期
2 孙云娟;蒋剑春;王燕杰;应浩;戴伟娣;许乐;;Coats-Redfern积分法研究生物质与煤单独热解和共热解动力学特性[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4年05期
3 苗青;郑化安;张生军;李学强;陈静升;张志刚;;低温煤热解焦油产率和品质影响因素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4年04期
4 王健;张守玉;郭熙;董爱霞;陈川;熊绍武;房倚天;;平朔煤和生物质共热解实验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3年01期
5 王兴栋;韩江则;陆江银;高士秋;许光文;;半焦基催化剂裂解煤热解产物提高油气品质[J];化工学报;2012年12期
6 韩德虎;胡耀青;王进尚;姚锐;邵继喜;;煤热解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煤炭技术;2011年07期
7 王宪红;程世庆;刘坤;胡云鹏;孙鹏;;生物质与煤混合热解特性的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2010年04期
8 武宏香;李海滨;赵增立;;煤与生物质热重分析及动力学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9年05期
9 张[?妮;邓军;罗振敏;文虎;王威;;煤自燃影响因素的热重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韩璞;李大中;刘晓伟;;生物质气化发电燃气焦油脱除方法的探讨[J];可再生能源;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钢炜;褐煤热解定向转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2 石振晶;煤热解焦油析出特性和深加工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胡昕;煤炭分级利用与富氧燃烧技术机理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雷鸣;增压富氧气氛中煤燃烧及污染物生成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5 李建芬;生物质催化热解和气化的应用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禹瑶;煤与生物质固定床共热解特性实验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丽娜;富氧气氛下干燥褐煤与生物质混合燃烧特性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4年
3 张大猛;空气富氧及燃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初伟;O_2/CO_2气氛下不同煤种煤粉颗粒着火温度及燃烧特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李道强;O_2/CO_2气氛下煤粉燃烧特性及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78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78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