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一种含醇微乳化柴油研制及其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8 02:3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逐年增加,能源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由于石化燃料消费增加,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我国的环境压力正逐年增加。微乳化柴油具有制作工艺简单、节约燃料、可降低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固体颗粒物排放等优点,可缓解我国所面临的能源与环境压力。本文将不同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通过Turbiscan多重光散射技术筛选出乳化效果较好,稳定性较高的复合表面活性剂。将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分别与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醚复配为HLB值为6的复合表面活性剂,以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正庚醇、正辛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化柴油。通过醇转移标准自由能计算发现ΔG*o→i与醇碳原子数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关系式分别为ΔG*o→i=-0.31902n-1.23603、ΔG*o→i=-3.2649n-1.23314; ΔG*o→i为负,说明微乳化柴油可自发生成。综合增溶水量、拟三元相图、ΔG*o→i计算等实验分析结果,考虑到成本因素,最终选择正丁醇作为微乳化柴油助表面活性剂。通过实验分别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含量、醇含量、水含量对山梨糖醇酐油酸酯、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制备的微乳化柴油和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醚制备的微乳化柴油的影响,确定了各自较佳的配比。对所制备微乳化柴油密度、运动粘度、闭口常温储存、腐蚀情况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实验发现微乳化柴油密度、运动粘度均略大于普通柴油。采用铜片腐蚀法检测微乳化柴油腐蚀性,通过实验发现微乳化柴油腐蚀性满足我国对轻柴油的规定。最终确定制备微乳化柴油较佳的条件为:山梨糖醇酐油酸酯、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正丁醇、水、柴油质量百分数分别为7.059%、1.941%、1.5%、15%、74.5%。
【图文】:

供需分析,原油


2004逦2006逦2008逦2010逦2012逦2014逡逑年份/年逡逑图1-2我国近几年原油对外依赖度图逡逑1N2环境问题逡逑经济增长、汽车保有量增加、人口增多必定会引起众多环境问题。W煤炭、逡逑生物能、石油产品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气中颗粒物主要来源汽车保有量和逡逑汽油、柴油消耗量增加势必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据我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3逡逑年污染物排放情况》可知,全年我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达到了逡逑2043.9万吨(工业源1835.2万吨)、2227.3万吨(工业源1545.7万吨、机动车逡逑640.5万吨)。大气中细颗粒物和超细顿粒物对人体健康最为有害,可引起众多呼逡逑吸道疾病。逡逑研究发现,柴油在内燃机燃烧过程中会发生不完全氧化,产生二氧化碳、一逡逑氧化碳、碳氨化合物、氮氧化物、微粒等有害物质。其中,,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逡逑气体,为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一氧化碳是不完全燃烧产物,可与人体血红逡逑2逡逑

原油,工业源,汽车保有量,环境问题


2004邋2006邋2008邋2010邋2012邋2014逡逑年份/年逡逑图1-1我国近几年原油供需分析图逡逑60邋I逦逦= ̄I逡逑^逦■/■/■/逡逑崹巧"逦■/逡逑霉.逦/■/逡逑'邋I邋50邋-逦/逡逑巧.X逡逑45邋-逡逑■逡逑40邋I邋■逦I逦■邋I逦■邋J逦■逦I逦I逦I逦逡逑2004逦2006逦2008逦2010逦2012逦2014逡逑年份/年逡逑图1-2我国近几年原油对外依赖度图逡逑1N2环境问题逡逑经济增长、汽车保有量增加、人口增多必定会引起众多环境问题。W煤炭、逡逑生物能、石油产品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气中颗粒物主要来源汽车保有量和逡逑汽油、柴油消耗量增加势必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据我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3逡逑年污染物排放情况》可知,全年我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达到了逡逑2043.9万吨(工业源1835.2万吨)、2227.3万吨(工业源1545.7万吨、机动车逡逑640.5万吨)。大气中细颗粒物和超细顿粒物对人体健康最为有害,可引起众多呼逡逑吸道疾病。逡逑研究发现,柴油在内燃机燃烧过程中会发生不完全氧化,产生二氧化碳、一逡逑氧化碳、碳氨化合物、氮氧化物、微粒等有害物质。其中,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逡逑气体,为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一氧化碳是不完全燃烧产物,可与人体血红逡逑2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626.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颖;宋丹;方艺霖;孙冠芸;;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8年02期

2 魏成龙;鲁长波;安高军;熊春华;解立峰;周友杰;杨冰;任连岭;;不同质量分数水的微乳化柴油微观结构及其燃爆性能[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4年04期

3 周容;杨苗苗;林雪婷;张爱清;;废油的再生及微乳化[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年01期

4 谢新玲,王红霞,张高勇,冯尚华;微乳化柴油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03年11期

5 周雅文,张高勇,刘云,王红霞;燃油微乳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04年06期

6 吕锋锋,李干佐,水玲玲,刘杰,郑立强;微乳化燃油的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2年11期

7 孙平;胡建月;陈镇;;增压中冷柴油机燃用微乳化柴油的性能和排放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0年01期

8 徐良;步平;;微乳化体皮肤安全性改善的新途径[J];中国化妆品;2002年07期

9 尹兴林;贾文;于唯;董元虎;;制备工艺对微乳化柴油稳定性能的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7期

10 陈良伦;MAE C1号微乳化油[J];合成润滑材料;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友国敦史;村濑靖幸;山田真尔;津田ひろ子;;由双连续微乳化体系构成之卓越卸妆品[A];第八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良;步平;;微乳化体皮肤安全性改善的新途径[A];2002年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骆小红;张伟;顾保东;;蜂胶的微乳化及抗菌性能研究[A];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马俐丽;朱照静;匡扶;李艳;林凤云;;普罗布考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处方优化的研究[A];2008年成渝药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倩;陈晨;管清香;;葛根总黄酮自微乳化半固体骨架胶囊的制备[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姿媛;欧丽红;何泽民;蔡晓虹;崔升淼;;尼莫地平自微乳化颗粒的研制及质量评价[A];2014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4年

7 徐良;步平;;微乳化体皮肤安全性改善的新途径[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8 吕娟丽;刘振华;刘洋;王坚成;张强;;9-硝基喜树碱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及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评价[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9 徐玉福;王琼杰;胡献国;朱锡锋;;微乳化生物质燃油的摩擦学特性[A];中国石化协会、润滑脂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全体成员大会暨全国第十五届润滑脂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安高军;熊春华;鲁长波;周友杰;;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燃料——微乳化柴油[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杨宏生;“水变油”借壳“新能源”图谋卷土重来[N];中国商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冯淑娟;先进的微乳化燃油技术[N];中国汽车报;2001年

3 舒圣祥;尊重企业家的创新自由[N];中国企业报;2006年

4 吕雁;汽车尾气与微乳化燃油技术[N];科技日报;2001年

5 吕雁;微乳化燃油技术登陆中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6 英甲;环保节能一肩挑[N];市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志远;尼群地平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固体化制剂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2年

2 卢文彪;连香方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与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熊颖;银杏酮酯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4 王中彦;TPGS在辛伐他汀微乳及自微乳化给药系统中的作用及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5 易涛;固体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金方;胰岛素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婕;辅酶Q10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苗建敏;基于微量添加剂的微乳化防火柴油制备与评价[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米;一种含醇微乳化柴油研制及其稳定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4 李丽;吡罗昔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5 王猛;车用微乳化柴油的应用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何吉奎;黄连素自微乳化肠溶胶珠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史朝晖;α-细辛脑自微乳化胶囊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8 范敏;新型微乳化剂的研制及微乳化油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9 钦富华;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田大丰;辛伐他汀自微乳化胶囊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84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84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e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