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运载辅酶Q10的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皮肤渗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1 22:46
【摘要】:以Pickering乳液作为药物运输的载体作用于人体皮肤不仅可以避免传统表面活性剂对皮肤的伤害,也有利于药物在皮肤中的运输。因此将Pickering乳液用于化妆品中活性物质的透皮运输中极具应用前景。本课题以淀粉纳米晶(SNC)为基础颗粒,制备了辛烯基琥珀酸酐改性淀粉纳米晶(OSA-SNC)和ε-聚赖氨酸复配淀粉纳米晶(ε-GPL/SNC),以其为固体乳化剂制备了包埋活性物质辅酶Q10的Pickering乳液。并将其用于透皮运输中,探究了其透皮运输的机理,为该类载体在透皮运输中的应用奠定基础。首先,以SNC稳定的包埋辅酶Q10的Pickering乳液为样品,通过Franz扩散池法进行活性物质的体外透皮运输实验。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猪皮分层处理、不同接收液、不同萃取剂、不同萃取方法和不同萃取次数等影响猪皮中辅酶Q10含量测定的因素,以期建立最佳的辅酶Q10透皮模型。结果表明将猪皮分层萃取,以pH=7.4的PBS为接收液,异丙醇为萃取剂,超声30 min,一次萃取时测得猪皮中辅酶Q10含量最大。其次,采用辛烯基琥珀酸酐对SNC进行疏水改性,得到不同取代度的OSA-SNC,研究了改性对固体颗粒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能够增强SNC的颗粒乳化性。选用合适取代度的OSA-SNC制备包埋辅酶Q10的Pickering乳液,将其用于透皮运输中,通过与SNC稳定的包埋辅酶Q10的Pickering乳液和辅酶Q10的油溶液的辅酶Q10透皮含量的比较,辅酶Q10在猪皮中渗透位置的分析以及猪皮角质层结构变化来探究OSA改性对辅酶Q10在皮肤中透皮运输的影响。结果表明OSA改性不能够增加辅酶Q10的透皮含量。最后,为了增加辅酶Q10在皮肤中的渗透量,选择ε-GPL作为促渗剂。研究了不同浓度ε-GPL与SNC复配得到ε-GPL/SNC的颗粒性质,及复配ε-GPL浓度对混合颗粒乳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复配ε-GPL浓度增加,复配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先增加后减小,当ε-GPL与SNC的质量比为0.2时得到乳液最稳定。以ε-GPL/SNC稳定包埋辅酶Q10的Pickering乳液、SNC稳定的包埋辅酶Q10的Pickering乳液和辅酶Q10的油溶液进行透皮实验,通过比较辅酶Q10透皮含量,观察辅酶Q10在猪皮中渗透位置,分析不同样品作用后猪皮角质层结构变化,以探究ε-GPL作为促渗剂对辅酶Q10在皮肤中透皮运输的影响。结果表明,以Pickering乳液为载体有利于辅酶Q10在皮肤中的运输,且以ε-GPL/SNC稳定Pickering乳液作为辅酶Q10透皮运输载体能够明显增加辅酶Q10在皮肤中透皮运输的含量。
【图文】:

乳液,乳化机理,改性淀粉,中品


从而大量减少了配方中普通乳制得产品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防晒性的 Candan 等人[53]以固体颗粒乳化机理和聚合加化学乳化剂的条件下稳定地分散在体系中品。美国 Dow Corning 公司通过 Pickering 乳胶[54]。与药物运输相同,Pickering 乳液也可中。Marku 等人[55]以改性淀粉为颗粒乳化剂,实验结果发现可以制备出高内相的乳液,,并ring乳液在化妆品活性物质运输方面有很大的的组织器官,是人体隔绝外界入侵的的第一组织组成,还有毛囊及各种腺体等附属器官

角质层,表皮层,脂质,角质细胞


第一章 绪 论一般分为角质层与生长表皮层,角质层处于皮肤最外层,直接和外由 10~20 个没有细胞核的扁平角质细胞堆砌而成[58],得到人体角质右,其结构如图 1-5 所示。角质层细胞在脂质蛋白基质中的排列常被,“砖”为角质细胞,“泥”为脂质蛋白基质[59]。角质层虽然是由质细胞层组成,但是物质要透过角质层需要透过由脂质、蛋白质和镶嵌成的致密膜结构。故化妆品中活性物质想要透过皮肤,角质层长表皮层位于角质层和真皮层之间,又被称为活性表皮,主要由活度约在 50 μm~100 μm。与角质层相比,生长表皮层的结构较疏松,容易。但是由于生长层活细胞含水量在 90%左右,可能会对脂溶性阻碍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6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亚东,吴英君;环氧乳液制备工艺研究[J];化学建材;1988年06期

2 陈国荣,韩萍阳;乳液的颗粒粒径与分布的测定[J];化学世界;1989年01期

3 蒋嘉;张国寅;;影响乳液粘度的因素[J];化学建材;1989年03期

4 吕时铎;储富祥;;高固含乳液的制备方法[J];粘合剂;1989年01期

5 赵建青;袁惠根;潘祖仁;;SBR-St-MMA核壳乳液接枝共聚颗粒特性[J];合成树脂及塑料;1989年03期

6 黄志林;张维维;熊乐;林耀辉;;丙烯酸酯乳液粒径大小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涂料;2017年01期

7 刘燕军;邵建楠;刘鹏雷;;乳液组成对乳液性能的影响[J];印染助剂;2018年03期

8 孟婷婷;季永新;;聚丙烯酸酯包裹三氧化二铝阳离子核壳乳液的研究[J];江苏造纸;2017年02期

9 颜秀花;何婷;季永新;;纤维交联型阳离子乳液的合成及在造纸中的应用[J];江苏造纸;2013年03期

10 刘灿灿;孙潇鹏;宋洪波;;淀粉在Pickering乳液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工业;201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爽;任笑菲;张永民;刘雪锋;;CO_2和氧化还原双响应型Pickering乳液[A];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六分会: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C];2017年

2 管雪倩;孙德军;鲁红升;;NaCl环境下超两亲分子稳定的CO_2-响应型乳液[A];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一分会: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C];2017年

3 王小君;杨建军;吴青云;张建安;吴明元;;氟化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研究进展[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三次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海霞;葛玲玲;郭荣;丁晨光;;磁响应性Janus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六分会: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C];2017年

5 叶青;董超;沈玲;鲁德平;管蓉;;可聚合乳化剂对丙烯酸酯乳液粒径的影响[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宋晓梅;杨春强;陈昀;杨爱军;刘晓萍;曹建华;;增香保润剂对二醋酸纤维素纺丝乳液及丝束性能的影响[A];中国烟草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7年

7 银雪;朱宝库;;基于交联型大分子乳化剂体系的含氟共聚物的合成及超疏水表面的构建[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K:高性能高分子[C];2017年

8 丰隽莉;王正武;俞惠新;王建磊;郭宝民;;V_E的微乳化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俊菊;黄志雄;;环氧树脂水性化方法的研究进展[A];第十六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蔡勇建;周海媚;赵强忠;;大豆纤维疏水改性及其Pickering乳液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六分会: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C];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常翠华;蛋清蛋白界面吸附、聚集行为及应用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2 张春兰;食品级乳液对枸杞色素的包埋、保护及递送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朱巧梅;基于界面调控技术稳定的缓释型乳液制备及其应用探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4 银雪;低表面能含氟乳液的制备及超疏水表面构建[D];浙江大学;2018年

5 马达;凝胶-乳液复合运载体系的构建及其在水溶液中的释放和模拟消化特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6 焦博;花生蛋白—多糖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稳定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7 覃定奎;膳食纤维对蛋白包裹型乳液油脂消化的影响及其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8 蓝强;表面活性物质与纳米颗粒协同稳定的Pickering乳液[D];山东大学;2007年

9 刘红晶;可载药W/O/W多重乳液稳定性研究及多重乳液担载胰岛素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静;桑葚籽油稳定性分析及氧化保护体系构建[D];湖北工业大学;2018年

2 钱鑫;运载辅酶Q10的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皮肤渗透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3 席永康;两亲性环糊精/维生素E纳米粒子的构建及其高效稳定Pickering乳液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4 石芸琪;基于美拉德反应的改性复合物在水包油乳液中的抗氧化作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5 李慧娜;大豆分离蛋白和浓缩蛋白乳液稳定性的比较及改性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8年

6 陈卓;纤维素基水性高分子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8年

7 徐雨茜;OPO结构脂的制备及其水包油乳液性质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8 宋雪;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无皂聚合工艺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9 徐凤;水性防腐转锈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7年

10 程文杰;非离子型环氧乳液及固化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92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92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9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