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高硫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01:26
【摘要】: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有着最大的占比,煤炭的合理高效利用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高硫煤做为一种对环境高污染的煤炭而不太受欢迎,国家容许使用的煤炭大多为特低硫煤,特低硫煤的储量本来就低,只在特定地区才有储量。我国的经济发展的代价是特低硫煤的大量消耗,特低硫煤总用耗尽的一天,我们不得不利用中硫煤或高硫煤资源以维持稳定的社会发展,依靠先进的技术,将中硫煤和高硫煤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合理使用中硫煤或高硫煤必将是符合未来发展的一条道路我们关于煤炭结构研究的文献较多,高硫煤的利用文献也较多,但对高硫煤中硫元素的赋存结构研究较少,本课题旨在研究高硫烟煤中硫的赋存形式,了解这种高硫煤中硫的有机分布、赋存结构形式,为高硫煤的洁净利用和综合利用提供有用的信息。高硫煤中有机小分子以溶剂萃取和柱层析的方式进行分离出来,通过气质联用仪鉴定其中含硫化合物;高硫煤中的大分子以热裂解方式变成为小分子,再通过气质联用仪鉴定其中含硫化合物。本次研究分了几个部分:萃取溶剂的选择、具体萃取方式的选择、实验的改进、高硫煤与气煤的溶剂萃取实验、萃余物的工业分分析和元素分析、萃取物的柱层析-气质联用检测、萃取物的热裂解-气质联用检测。本次研究检测出高硫煤萃取物中小分子有机含硫物有14种,热裂解后的含硫化化合物有8种,其中大部分化合物为噻吩硫,包括苯噻吩化合物、二苯噻吩硫化合物、三苯噻吩化合物,其中又以二苯化合物为主;同时有硫单质(S8)和硫醚的发现;大分子和小分子含硫化合物的组成与气煤有一定差别。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657.63;TQ533
【图文】:

世界能源,能源消耗,能源


高硫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结构研究第一章 绪论1.1 中国及世界的能源结构人类的生活和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消耗,现阶段的能源消耗以一次性能源为主,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据 2017 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可知:截至到 2016 年底,世界的能源消耗约 244010 百万吨油当量,一次性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消耗的占总能源消耗的 85.5%。其余的能源占据了剩下的 14.5%,包括水电、可再生能源(风电、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生物燃料等)和核能。

能源统计


图 1.2 2016 年中国能源统计Fig.1.2The energy structure of China in 2016煤的分类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看,华北地区储量最丰富,全国总煤炭一半分布在华区;其次为西北地区,占全国的 30.39%;依次为西南地区,占 8.64 %;华东地占 5.7 %;中南地区,占 3.06 %;东北地区,占 2.97 %。总的来说,我国煤炭“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局面。我们一般根据成煤植物和生成条件的不同,可将煤炭分为成三类:腐泥煤煤、腐植煤。残植煤和腐泥煤的分布和储量都很少,而腐植煤是自然界分布、存量最大的一种煤。因此,通常在生活中提到的煤碳就是腐植煤。国标把煤分为三大类,即无烟煤、烟煤和褐煤,共 29 个小类。他们由两个组成,开头数字是“0”就代表为无烟煤,下面又划分为 3 小类,分别为“01”

煤炭储量,百分比


图 1.3 各类煤炭储量百分比Fig. 1.3 The percentage of all kinds of coal reserves.3 煤炭结构研究煤的结构模型是根据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各种仪器检测出的参数变化而了各种模型。煤炭的结构研究包括物理结构研究和化学结构研究。煤物理结构探究煤分子之间的化学键的连接状态,比较出名的物理结构模单相模型、两相模型和交联模型。Hirsch 根究 x 射线对煤的衍射现象的各种提出了单相模型,此模型提出煤中芳香族的连接不存在共价键;1982 年 Lars溶剂萃取实验中了煤分子间的交联模型,他提出煤分子间的氢键有交联作用联键的存在,使得煤不会被有机溶剂完全溶解;Given 在 1986 年提出两相间模型,是较为被大众接受的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并发展在对煤的核磁共振氢谱发现煤中质子的松弛时间有差异,时慢时快。为解释现象他提出了两相分子间模型。在这模型中,网状结构的大分子有机物为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明;蒋翠蓉;;浅谈高硫煤资源及其利用[J];煤质技术;2008年06期

2 唐勇;;利用中高硫煤发展循环经济[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6年06期

3 高云峰;合理利用高硫煤资源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11期

4 韩梅;高硫煤的坑口洁净利用——兖矿集团高硫煤洁净利用示范基地简介[J];中国煤炭;1999年04期

5 戴和武,李连仲,谢可玉,王传黎;谈高硫煤资源及其利用[J];中国煤炭;1999年11期

6 张保栋,王翠萍;高硫煤对大气的污染及防治[J];山西煤炭;1994年03期

7 梁刚;立窑用高硫煤烧制水泥应注意的问题[J];水泥;1995年03期

8 晓达;;第四届国际高硫煤加工利用会议在美国召开[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1992年02期

9 李剑峰;高硫煤脱硫研究[J];河北煤炭;1993年02期

10 张如俊;;流化床燃烧高硫煤技术探析——一项保护环境燃烧效率高的新技术[J];云南化工;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学会组织进行“高硫煤生产与消费控制及其污染防治对策的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会讯(第90期)[C];1997年

2 苗琦;;我国高硫煤的分布特征及研究[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张开鹏;;超低排放技术在中高硫煤电厂的应用实例[A];2016年燃煤发电清洁燃烧与污染物综合治理技术研讨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环保技术与装备专委会年会论文集[C];2016年

4 彭荣任;丛桂芝;;论我国高硫煤的综合加工和洁净利用[A];世纪之交的煤炭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伍岳;陶善龙;汪金宇;张生富;朱荣锦;张青云;白晨光;;微波联合助剂作用下高硫煤中有机硫的变迁行为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1.炼铁与原料[C];2017年

6 薛卫峰;陈通;李涛;;韩城矿区高硫煤脱硫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C];2015年

7 蔡毅;程乐鸣;王勤辉;方梦祥;张晨锴;;循环流化床高硫煤燃烧SO_2排放及脱硫特性[A];浙江省电力学会2018年度优秀论文集[C];2018年

8 张守国;王利勋;刘昆仑;;平朔矿区高灰高硫煤优化配煤经济性研究[A];2017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9 张杰;王建蕊;陈飞;;贵州晴隆某高硫煤中黄铁矿的赋存状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传琳;孙立伟;陈东方;南映斗;;北营公司铁前系统管理、技术进步[A];2017年全国高炉炼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丽 谭志强;高硫煤清洁利用促企业转型[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杨鹏霞;潞安高硫煤利用示范项目成功试运行[N];中国能源报;2018年

3 吴丽;晋煤高硫煤洁净利用循环经济工业园项目获30亿元信托贷款[N];太行日报;2017年

4 刘晓星 孙华丹;高硫煤脱硫乏力怎么办?[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叶奕森(作者原为国家环保总局副总工程师、中国环保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高硫煤:用对了能有大作为[N];中国化工报;2005年

6 记者 王佳丽;我省禁止开采高灰高硫煤层[N];山西经济日报;2016年

7 孙瑞华邋闫海生;兖矿甲醇为高硫煤找到了好出路[N];中国化工报;2008年

8 记者 李骞;国家能源局拟限制低卡高硫煤进口[N];民营经济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吕福明;“煤制甲醇”产业化破解高硫煤利用难题[N];经济参考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禾;水煤浆气化:清洁利用高硫煤[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熊金钰;高硫煤气化熔渣析铁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2 么秋香;渭北高硫煤中有机硫赋存状态及热解迁移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慧;pH分区系统用于高硫高碱煤烟气脱硫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

2 崔建会;高硫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结构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9年

3 董书博;高硫煤覆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9年

4 薛晓婷;净化煤为燃料的碳燃料电池研究[D];山西大学;2018年

5 陈宇;高硫煤SO_3生成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6 孙良全;中高硫煤摇床—浮选联合法脱硫降灰试验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7 张德伟;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的驯化及其在高硫煤生物脱硫中的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昆;高硫煤焦化过程硫迁移机理及添加剂作用效果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9 张鑫;有机胺脱硫项目与钙法脱硫项目的技术经济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10 高金亮;高硫煤铁盐浸出脱硫的工艺和动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65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65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7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