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钼基介孔氧化物的制备及加氢脱硫性能

发布时间:2020-08-17 14:59
【摘要】:近年来国内日益频发的雾霾天气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也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众多研究表明,对于大中城市,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机动车尾气的排放,而油品中的硫化物在形成雾霾天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全世界对柴油中的硫含量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加氢脱硫工艺是绝大多数炼厂脱硫的首选,而催化剂则是该工艺的核心。传统的负载型加氢脱硫催化剂受限于较低的活性组分含量,及载体与活性组分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其活性难以大幅度提高。而以Nebula为代表的非负载型加氢脱硫催化剂则克服了这些缺点,其活性有了显著的提高。本论文通过先合成钼基介孔复合金属氧化物前驱体,再通过器内预硫化的方式制备硫化态非负载型加氢脱硫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对多种硫化物的反应活性,并与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相关联,以期揭示催化剂物化性质与催化反应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为非负载型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指导。采用化学沉淀法合成了钼酸镍铵化合物,通过调节焙烧温度得到了具有不同晶相的NiMo前驱体,并制备成非负载型加氢脱硫催化剂。发现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具有钼酸镍铵晶相(分子式为(NH_4)HNi_2(OH)_2(MoO_4)_2)的前驱体颗粒先发生物理分解,接着发生化学分解产生钼酸镍晶相(分子式为NiMoO_4),进一步提高焙烧温度,钼酸镍晶粒又发生了明显的物理团聚。硫化态催化剂分析结果表明,以钼酸镍铵为前驱体制备的非负载型催化剂,MoS_2纳米颗粒具有较低的堆垛层数和较短的片层长度,而以钼酸镍为前驱体制备的非负载型催化剂中MoS_2纳米颗粒团聚更为明显。DBT加氢脱硫反应结果显示,焙烧温度为350 ~oC时,以较小的钼酸镍铵颗粒为前驱体制备的非负载型加氢脱硫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加氢脱硫活性。同时,依据不同化合物在催化剂表面吸脱附能力的差异及其之间的相互抑制作用,对反应产物二联环己烷(BCH)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推测BCH是通过DBT深度加氢反应中间产物经脱硫反应得到的,而非脱硫反应产物环己基苯进一步加氢得到的,并提出了在非负载型NiMo催化剂上DBT加氢脱硫的反应网络。将助剂锌引入钼酸镍铵前驱体,对非负载型Ni Mo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和加氢脱硫性能进行了调控。通过化学沉淀法将Zn引入到钼酸镍铵中,合成了具有不同Ni/Zn摩尔比的NiZnMo前驱体。基于同晶取代效应,Zn可以取代钼酸镍铵化合物中的Ni,而维持其原有的钼酸镍铵晶体结构不变。随着NiZnMo前驱体中Zn含量的升高,NiZnMo前驱体的热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且钼物种的还原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同时锌的引入有助于八配位钼物种的形成。前驱体的形貌也由平板状(Zn10Mo10和Ni5Zn5Mo10)向Ni8Zn2Mo10前驱体中的“三维结构+平板”形貌转变,而Ni9.5Zn0.5Mo10前驱体中则含有一些50 nm左右的小颗粒并粘附在较大的颗粒上。硫化态非负载型NiZnMo催化剂主要是由MoS_2和Ni_3S_2纳米颗粒构成的。DBT的加氢脱硫反应结果表明,Zn10Mo10催化剂活性较低,主要是相较于助剂Ni,助剂Zn难以发挥有效的协同作用所致。而Ni9.5Zn0.5Mo10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加氢脱硫活性,这主要归因于其氧化态前驱体和硫化态催化剂均具有较低的还原温度,同时钼物种也是完全硫化所致。将助剂铜引入到钼酸镍铵前驱体,对非负载型Ni Mo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和催化性能进行了调控。通过化学沉淀法将Cu引入钼酸镍铵中,合成了具有不同Ni/Cu摩尔比的NiCuMo前驱体。由于Ni与Cu具有相似的晶格尺寸及离子半径,Cu可以取代NiMo化合物中的Ni,而维持其原有的钼酸镍铵晶体结构不变,因此Cu与Ni之间也存在同晶取代效应。在Cu10Mo10和Ni5Cu5Mo10前驱体中,观测到尺寸分别为50和30 nm的均匀小颗粒形成的网状结构形貌,而Ni9.5Cu0.5Mo10前驱体中则含有尺寸为100~300nm的不规则几何体。Cu的引入降低了NiCuMo前驱体的热稳定性。对于硫化态非负载型NiCuMo催化剂,由于Cu的引入,“NiMoS”活性相中镍物种的还原峰向低温方向发生了移动。对于4,6-DMDBT的加氢脱硫反应,Ni9.5Cu0.5Mo10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这主要归因于堆垛层数较高的MoS_2纳米颗粒和较小的硫化镍物种,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Ni的协同作用。研究了钼和钨基二元过渡金属硫化物组成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通过水热反应法合成了NiMo、NiW、CoMo和CoW前驱体,并与铝溶胶混捏制备了非负载型催化剂。对于NiMo和CoMo前驱体,其晶相主要归属为钼酸镍铵和钼酸钴铵,而CoW和NiW前驱体具有近似于无定型的晶相。XRD和HRTEM表征手段揭示了硫化态非负载型催化剂含有MoS_2/WS_2、Co_9S_8和Ni_3S_2等纳米颗粒的典型特征(衍射峰和特定间距的黑色条纹)。对DBT的加氢脱硫反应,CoMo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且以氢解反应路径为主;而在FCC柴油的加氢脱硫反应中,NiMo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探讨了非负载型催化剂对DBT和FCC柴油加氢脱硫活性的差异,主要归因于Ni和Co不同的助剂作用、加氢脱硫反应机理的差异及有机硫化物反应活性的不同。探索了非负载型NiMoW催化剂用于超低硫柴油的生产和萘一步加氢合成十氢萘的反应。通过水热反应法合成了不同Mo/W摩尔比的NiMoW前驱体,发现随着Mo/W摩尔比例的升高,NiMoW前驱体的晶相从WO_3·0.5H_2O变至无定型,再升高Mo/W比例,NiMoW前驱体的晶相又转变为钼酸镍铵。对于DBT的加氢脱硫,非负载型Ni2Mo0.4W1.6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高。研究了硫化态非负载型Ni2Mo1W1催化剂对FCC柴油的加氢脱硫性能,证实了该催化剂可以实现FCC柴油的超深度脱硫,满足超低硫国V柴油标准的要求,并探索了超深度加氢脱硫、脱氮的反应机理。研究了非负载型NiMo、NiW和NiMoW催化剂在低温下催化萘一步加氢合成十氢萘的性能,发现在较低的反应温度(200?C)下,萘的转化率达99%以上且十氢萘的选择性达98%以上,证实了非负载型催化剂对萘加氢有超常的活性和选择性。而且,十氢萘产物分布特征远离热力学平衡值,顺/反十氢萘的比例几乎相等,提出了在非负载型催化剂上萘催化加氢的反应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624.9
【图文】:

传统催化剂,催化剂,加氢脱硫催化剂,非负


图 1-1 Nebula 催化剂与传统催化剂的活性对比ure 1-1 Comparisons between Nebula catalysts and traditional cata Nebula 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启发,本文采用水热反应法非负载型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合成和催化反应性能,主要体晶相与非负载型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催化反应性能之 和 Cu 对非负载型 NiMo 催化剂的调控作用,并探索了其钨基二元金属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性能;研生产超低硫低氮柴油及催化萘低温加氢至十氢萘反应等非负载型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制及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指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氢脱硫催化剂的典型代表为 Nebula 催化剂,出于专利质,迄今为止尚未有相关的报道[29]。通过查阅近些年来

硫化温度,助剂,催化剂活性,催化剂


maya等[30]研究了活性组分为MoW并添加第二助剂Ni或Co的非负载型加对 DBT 的反应性能,并考察了硫化温度对催化剂性质的影响。通过共沉iMoW 和 CoMoW 前驱体,是具有 y结构的层状物质[31]。经过焙烧之后较高比表面积的复合金属氧化物。通过器外预硫化将复合金属氧化物转化载型催化剂,考察了其对 DBT 的反应活性,催化结果如图 1-2 所示。催尽管硫化温度不同,相较于 CoMoW 催化剂,非负载型 NiMoW 加氢脱硫高的反应活性。而硫化温度的作用则相对较为复杂,对于 CoMoW 催化剂 673 K 时得到的催化剂活性优于硫化温度为 798 K 时得到的催化剂, 催化剂,硫化温度为 798 K 时得到的催化剂,活性高于硫化温度为 673化剂,这主要归因于活性组分 MoS2/WS2纳米颗粒的堆垛层数的差异、缺时,对于添加 Co 助剂的 CoMoW 催化剂,其对联苯(BP)具有更高的i 为助剂的 NiMoW 催化剂,产物中环己基苯(CHB)含量较高。

示意图,示意图,层状双氢氧化物,催化反应


图 1-3 NiMoWAl 催化剂的制备示意图Figure 1-3 Proposed scheme for the preparations of the NiMoWAl cata人[36]研究了先合成 NiZn 层状双氢氧化物,而后将 MoW 引入oW 催化剂,该催化剂对 4,6-DMDBT 具有较高的催化反应活有较高的脱硫率,可以将原料中的硫从 517 g/g 降至不高于 1对超低硫含量的要求。除了层状结构有助于活性组分的分散,于 Ni/Zn 和 Mo/W 之间的协同作用,其催化反应如图 1-4 所示基于以上思路[37],即先制备层状双氢氧化物,再进行离子交换引到非负载型催化剂,制备了含有 NiZnAlMoW 的非负载型加氢活性较高,可以将原料中的硫从 517 g/g 降至不高于 10 g/g助剂,有助于降低 Al 与活性组分 Ni、Mo 和 W 之间的相互有助于降低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且提高催化剂的孔容和孔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华;张福勇;宋华林;代敏;万霞;徐晓伟;;负载型磷化镍催化剂的溶剂热法制备及其加氢脱硫性能[J];燃料化学学报;2015年06期

2 齐世学,邹旭华,安立敦;负载型金催化剂[J];化学通报;2002年11期

3 郝郑平,安立敦,王弘立;负载型金催化剂的制备、催化性能及应用前景[J];分子催化;1996年03期

4 邓凡锋;黄星亮;郑向楠;秦雪茹;;低温选择加氢脱硫醚催化剂的研究[J];石油化工;2013年12期

5 王蓉,黄晓茜;负载型Ni-B/SiO_2催化剂硫中毒显微结构与表面结构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0年04期

6 ;一种含烃气体加氢脱硫方法和催化剂及应用[J];石油化工;2001年02期

7 曾为民;负载型钌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8 魏昭彬,侯震山,李新生,辛勤;Ru-Co-Mo/Al_2O_3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J];燃料化学学报;1992年01期

9 文丁一,朱勤勤,石明孝,杨士林;乙烯丙烯共聚的负载型钛催化剂的研究[J];催化学报;1987年03期

10 路芳,刘菁,徐杰;负载型钌基催化剂催化苯选择加氢合成环己烯[J];化学进展;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立敦;齐世学;邹旭华;索掌怀;徐秀峰;;催化性能稳定的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A];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安立敦;齐世学;邹旭华;索掌怀;;催化性能稳定的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3 姚金松;孟明;罗金勇;胡天斗;谢亚宁;刘涛;;负载型高分散锰氧化物催化剂的精细结构研究[A];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吕爱花;翁永根;麻春艳;金明善;索掌怀;徐秀峰;安立敦;;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A];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李洪芳;罗孟飞;鲁继青;;负载型金催化剂上甲醛低温氧化[A];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罗文豪;王小慧;张明慧;李伟;陶克毅;;负载型钼的碳氮夹杂化合物制备及其加氢脱硫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应用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吴彦霞;梁海龙;陈鑫;唐婕;陈玉峰;;负载型钛基锰系低温催化剂的性能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4年

8 王亚萍;殷长龙;刘欢;张韶平;白振江;刘晨光;;浆态反应法制备多孔钼酸镍铵及其加氢脱硫性能[A];第十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贾春江;王伟伟;司锐;;铈基负载型氧化铜团簇催化剂的活性位点指认[A];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0 金环年;刘东;阙国和;;负载型钼催化剂表面氢气吸附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栗清振;新型催化剂助超低硫柴油生产降本增效[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刘成军邋信明亮 王丽;加氢脱硫装置为奥运“加油”[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高建业;焦化苯加氢精制反应机理及过程[N];世界金属导报;2015年

4 曹湘洪;国产催化剂为化工发展提速[N];中国化工报;2005年

5 曹西京 高超;把催化剂销往20余个国家和地区[N];中国石化报;2018年

6 汪东旭;莫让“礼尚往来”成腐败“催化剂”[N];重庆日报;2018年

7 本报首席记者 徐蒙;改革破冰为上化院添加“催化剂”[N];解放日报;2018年

8 罗晔;韩国开发新型铜基高效转化催化剂[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8年

9 长沙晚报首席记者 洪虹;“我想让中国催化剂走向世界”[N];长沙晚报;2017年

10 谢锋;高桥石化使用国产催化剂节约成本超百万元[N];中国石化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欢;钼基介孔氧化物的制备及加氢脱硫性能[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2 陈加利;高分散负载型钯基金属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加氢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3 伊艳娇;非负载Ni-Mo-S/Ni-Mo-W-S催化剂及其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4 孙志超;金属磷化物催化剂制备、改性及其加氢脱硫(氮)反应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 崔维怡;负载型铂纳米粒子催化剂上甲醛低温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段新平;磷化镍(钼)催化剂的制备、改性以及加氢精制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章施亮;新型硅胶负载型有机无机复合铬系催化剂的制备及乙烯聚合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吴自力;负载型氮化钼催化剂上简单的分子吸附和活化的红外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1年

9 朱宁;轻烃催化裂解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及其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张海鹏;合成气一步合成二甲醚的催化剂、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磊;负载型氮化钼催化剂表征与其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性能[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2 宋海燕;负载型纳米铁基高温变换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李辛玉;负载型金催化剂对丙酮及苯系物的低温催化消除[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4 江娅;负载型双金属(铈—锆)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5 曲本连;负载型金属磷化物催化剂的合成与加氢性能[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王洪学;新型催化材料——磷化钨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7 徐u&;负载型纳米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宋亚娟;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加氢脱硫脱氮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9 朱静;低碳烷烃脱氢负载型铂锡催化剂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何米娜;负载型茂钛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烯烃聚合反应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95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95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a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