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模拟移动床分离红霉素A和红霉素C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5 02:05
  红霉素类抗生素是世界上第三大类抗生素,在临床医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红霉素的生产发酵中,除了目标产物红霉素A外,还会产生结构、性质与红霉素A相近的红霉素C。由于杂质组分生物活性低、毒性高,在国际药典中对于此红霉素类杂质的含量有着严格的限制,而现代工业中的溶媒萃取法无法对红霉素组分作出选择性分离。本文利用模拟移动床色谱技术对红霉素A、红霉素C的分离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利用液相色谱对红霉素A、红霉素C的拆分进行了研究,所用固定相为C18填料,流动相为甲醇/水/四丁基氢氧化铵。在此色谱分离条件中,红霉素A、红霉素C实现了完全分离。实验测定了红霉素A、红霉素C在固定相上的竞争吸附平衡,并用Com-Langmuir模型很好地拟合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固定相填料对红霉素的吸附是物理吸附,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研究了红霉素A、红霉素C在单根色谱柱上吸附分离的过程。通过实验测定了空隙率、轴向扩散系数、传质阻力系数等模型参数,建立了红霉素A、C组分吸附分离的传质扩散模型。利用有限元正交配置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获得了稳定的数值解。实验测定了红霉素在色谱柱上的吸附脱附曲线,与模型结果比较,验证了... 

【文章来源】: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模拟移动床分离红霉素A和红霉素C的研究


图1.1真实模拟移动床结构图??Fig.?1.1?The?structure?of?True?moving?bed??

结构图,模拟移动床,结构图,组分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页??如图1.2中的四区SMB是由8根色谱柱串联而成,通过4个进出口位置,将SMB??分为4个区域。每经过一个切换时间t,4个进出口位置均会逆时针移动一个色谱柱的位??置。假如强弱吸附组分经过一根色谱柱的时间分别为^和屯,若要实现两者的分离,需??保证tA>t>tB。4个分离区域有不同的作用,其中1区位于洗脱口和提取口之间,其目的??是洗脱强吸附组分B,使B从提取液出口流出,并且保证固定相再生完全;2区和3区??为分离区,使强吸附组分B逆着流动相的方向移动,从提取液出口流出,使弱吸附组分??A沿着流动相的方向移动,从提余液出口流出;4区位于洗脱口和提余口之间,其目的??是吸附弱吸附组分A,并使流动相再生返回1区。SMB系统按上述过程周而复始的运??动

色谱图,红霉素,色谱图


0.0?0.1?0.2?0.3?0.4?0.5?0.6?0.7?0.8?0.9?1.0?1.1?1.2??Concentration?of?EC(mg/ml)??图2.2?HPLC测定红霉素C标准曲线??Fig.?2.2?The?standard?curve?of?erythromycin?C?determined?by?HPLC??2.2.3红霉素HPLC谱图识别??红霉素原料中含有多种组分,并且在酸碱性水相溶液中,红霉素又会发生分解,在??高效液相色谱中有多个色谱峰。本实验所用的红霉素原料己进行提纯,图2.3为本文红??霉素原料的HPLC色谱图,在该红霉素原料中只有红霉素A、红霉素B、红霉素C,其??余杂质可忽略不急。根据红霉素极性大小可判断红霉素C、红霉素A、红霉素B相继从??色谱柱中流出,从图中可看出三者的出峰时间分别为3_98min,5.82min,8.34min。根??据上述红霉素A、红霉素C的标准曲线可计算获得红霉素A、红霉素B、红霉素C组分??含量分别占?87.97%,3.21%,?8.82%。??mAU?125-??^?PDA?4?色冶阳?1|??<〇??in??100-??;??75-??50-???n??25H?S?\?;??A?/?\??00??0-???'?' ̄f?—…1?|卜?T?'?_■?J?;?!?一?^?'??〇.〇?2.5?5.0?7.5?100??min??图2.3红霉素原料的HPLC色谱图??Fig.?2.3?HPLC?chromatogram?of?e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模拟移动床色谱法拆分甲霜灵对映体[J]. 陈韬,陈贤铬,徐俊烨,范军,俞英,章伟光.  色谱. 2016(01)
[2]模拟移动床色谱制备纯化柚皮苷[J]. 宋磊,夏金梅,许建中,许晨,王宏涛.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3(08)
[3]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海藻糖和葡萄糖[J]. 杨亚威,王瑞明,李丕武,王腾飞.  食品工业科技. 2013(14)
[4]缓冲盐溶液反萃分离红霉素A、C的研究[J]. 金鑫,朱家文,陈葵,吴艳阳,朱宏达.  化学工程. 2013(02)
[5]逆向法测定酮洛芬对映体在Chiralpak AD柱上的吸附等温线[J]. 朱磊,徐进,孙玉高,刘玉明,余卫芳.  化工学报. 2012(08)
[6]新一代红霉素衍生物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 李小辉,毕小玲.  药学进展. 2009(11)
[7]离子交换纤维对红霉素吸附特性的研究[J]. 陈涛,曾庆轩,冯长根,李明愉.  功能材料. 2009(11)
[8]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制备红霉素中的红霉素A及红霉素B[J]. 陈琪,朱家文,陈葵,王维娜,符晓晖.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8(09)
[9]人参皂甙Rb1的模拟移动床分离[J]. 张伟,林炳昌.  精细化工. 2007(06)
[10]大孔树脂提纯红霉素的研究[J]. 宋应华,朱家文,陈葵,孙瑛.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7(05)

博士论文
[1]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分离红霉素A及其异构体的基础研究[D]. 朱晟.华东理工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天然生育酚研究[D]. 陈明杰.浙江大学 2014
[2]红霉素发酵液过滤工艺的研究与改进[D]. 柳小强.西北大学 2008
[3]溶剂梯度模拟移动床分离奥美拉唑对映体的研究[D]. 陈丽君.浙江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51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551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b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