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定量构效关系及分子对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7 12:33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致命疾病且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的。HIV可分为I型(HIV-1)和II型(HIV-2),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免疫交叉反应。据报道HIV-1是人类最容易传播和感染的病毒之一,所以绝大多数艾滋病都是由HIV-1而引起的。逆转录酶(RT)在HIV-1的复制循环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而,HIV-1逆转录酶一直以来都是抗艾滋病药物发展中主要的生物靶点。本文以易位体比较分子场(Topomer CoMFA)为主要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研究方法,分别对S-烷氧苄基嘧啶二酮(S-DABO)类衍生物、硫代氨基甲酸酯(TCS)衍生物、二芳基嘧啶(DAPY)类衍生物、1,3-噻唑烷-4-酮衍生物和二芳基三嗪(DATA)类衍生物5个NNRTI体系进行细致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易位体比较分子场(Topomer CoMFA)方法对21个6-(1-萘甲基)取代S-DABO类化合物进行3D-QSAR研究,建立了3D-QSAR模型,所得的主要参数分别为N=3,q2=0.659,r2=0.917,F=44.41...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艾滋病简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HIV-1 的结构、生命周期及抗HIV药物的作用靶点
    1.3 HIV-1 RT的概述和分类
    1.4 NNRTIs的作用机制及抗耐药性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2.1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简介
    2.2 研究方法概述
        2.2.1 间接药物设计
        2.2.2 直接药物设计
        2.2.3 易位体比较分子场
        2.2.4 分子的虚拟筛选
        2.2.5 分子全息定量构效关系
        2.2.6 分子对接
        2.2.7 建模方法及评价
3 S-DABO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Topomer CoMFA及分子对接
    3.1 数据集选择与划分
    3.2 化合物结构的构建与优化
    3.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3.1 Topomer CoMFA建模与评价
        3.3.2 模型的三维等势图
        3.3.3 分子设计
        3.3.4 分子对接
    3.4 小结
4 R基团搜索技术用于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
    4.1 数据集选择与划分
    4.2 化合物结构的构建与优化
    4.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4.3.1 Topomer CoMFA建模与评价
        4.3.2 模型的三维等势图
        4.3.3 分子设计
    4.4 小结
5 DAPY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Topomer CoMFA及分子对接
    5.1 数据集选择与划分
    5.2 化合物结构的构建与优化
    5.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1 Topomer CoMFA建模与评价
        5.3.2 模型的三维等势图
        5.3.3 分子设计
        5.3.4 分子对接
    5.4 小结
6 1,3-噻唑烷-4-酮衍生物的Topomer CoMFA及分子对接
    6.1 数据集选择与划分
    6.2 化合物结构的构建与优化
    6.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6.3.1 Topomer CoMFA建模与评价
        6.3.2 模型的三维等势图
        6.3.3 分子设计
        6.3.4 分子对接
    6.4 小结
7 DATA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Topomer CoMFA、HQSAR及分子对接
    7.1 数据集选择与划分
    7.2 化合物结构的构建与优化
    7.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7.3.1 HQSAR建模及评价
        7.3.2 Topomer CoMFA建模与评价
        7.3.3 HQSAR色码图与Topomer CoMFA三维等势图
        7.3.4 分子设计
        7.3.5 分子对接
    7.4 小结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736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736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0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