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无水和二水氨基乙酸镁的制备及相关体系热力学模型

发布时间:2023-05-03 18:57
  氨基酸镁(钙,铁,锌,和铝)等氨基酸金属络合物,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和动植物金属补充剂。其中,甘氨酸镁因其具有良好的化学和生物稳定性,高吸收率等优点,而广泛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化妆品添加剂等领域,并逐渐显现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目前,该类化合物的工业制备方法鲜有报导,从有限的资料看到,氨基酸络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是采用水溶剂合成法,虽然该方法具有产率高的优点,但是也有反应周期长、难过滤、产品有结晶水等缺点。鉴于此,本论文提出了利用控制溶液过饱度的方法制备二水和无水甘氨酸镁的新工艺。新方法具有产品易过滤、蒸发耗能减少和甘氨酸镁产品形貌可控等优点,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科学基础。论文取得如下重要结果:(1)以甘氨酸和氧化镁(或氢氧化镁)为原料,在80℃的温度条件下,利用水溶剂合成法可以成功制备二水甘氨酸镁产品。同时,随着反应物浓度的提高,二水甘氨酸镁产品的晶型可以得到不断改善,颗粒粒径也逐渐增大。当使用过饱和甘氨酸溶液进行反应时,二水甘氨酸镁产率显著提高,得到的产品颗粒粒径范围在10~50μm之间,易于过滤,也使整个工艺的水蒸发量大大减少。(2)实验证明了:文献报导的在乙醇等有机溶...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课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2.1 甘氨酸镁概述
        2.1.1 甘氨酸镁的用途
        2.1.2 甘氨酸镁的产业现状
    2.2 甘氨酸镁的合成方法
    2.3 电解质溶液结晶热力学
        2.3.1 固液相平衡的测定
        2.3.2 结晶热力学模型
    2.4 电解质溶液结晶动力学
        2.4.1 晶体粒度及分布
        2.4.2 晶体成核理论
        2.4.3 晶体生长理论
        2.4.4 晶体成核及生长动力学
        2.4.5 MSMPR结晶器
第3章 水溶剂合成法制备二水甘氨酸镁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2 水溶剂合成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二水甘氨酸镁的制备
        3.2.2 不同反应物浓度对产物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水甘氨酸镁的制备和热重分析
    4.1 实验方法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2 水溶剂合成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干燥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4.2.2 不同反应溶剂对产物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水甘氨酸镁热力学性质的测定
    5.1 实验方法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1.2 镁离子浓度滴定预实验
        5.1.3 滴定二水甘氨酸镁水溶液中的镁离子浓度
    5.2 化学平衡模型与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二水甘氨酸镁溶液的滴定
        5.3.2 热力学性质的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AlCl3·6H2O在NaCl-CaCl2-NH4Cl-H2O系统中的相平衡测定和热力学建模
    6.1 实验方法
        6.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1.2 溶解度测定
    6.2 模拟方法
        6.2.1 平衡常数
        6.2.2 活度系数模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实验及模拟方法的可行性
        6.3.2 AlC13·6H2O在NaCl-CaCl2-NH4Cl-H2O体系中的溶解度
        6.3.3 模型参数化
        6.3.4 新模型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Li2SO4·H2O在Na2SO4-MgSO4-H2SO4-H2O系统中的相平衡测定和热力学建模
    7.1 实验方法
        7.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7.1.2 溶解度测定
    7.2 模拟方法
        7.2.1 平衡常数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实验及模拟方法的可行性
        7.3.2 Li2SO4·H2O在Na2SO4-MgSO4-H2SO4-H2O体系中的溶解度
        7.3.3 模型参数化
        7.3.4 新模型的应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07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807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8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