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抗炎单药的智能响应性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活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3-06-10 12:33
  炎症性肠病(IBD)产生的过量活性氧(ROS)和较低的pH值构成了炎症组织独特的生理环境。利用病理组织微环境特征设计智能药物输送系统是实现疾病靶向治疗、增强药物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是当前科学家们的研究热点。本课题基于炎症组织微环境中活性氧(ROS)含量较高、pH比正常组织低的特点,以炎症组织为靶点,采用智能响应性分子设计、靶向分子修饰及纳米载体自组装等方法,设计及构建了基于芳基硼酸酯的pH/ROS双响应性纳米载体。首先合成了具有ROS响应的芳基硼酸酯小分子NBC,将其通过活性基团偶联到大分子骨架壳聚糖衍生物的氨基上;再通过硼酸酯连接具有抗炎效果的药物槲皮素或小檗碱衍生物(BBR-1),形成大分子骨架上的疏水端,该疏水侧链结构具有pH响应性。基于乙二醇壳聚糖或羧甲基壳聚糖制备含有亲/疏水端的大分子骨架,在水包油的环境中自组装构建形成纳米胶束。构建了乙二醇壳聚糖-硼酸酯接枝槲皮素的纳米载体(GC-B-Que)和羧甲基壳聚糖-硼酸酯接枝小檗碱的纳米载体(OC-B-BBR)两种体系。对纳米载体进行了核磁、分子量、粒径大小、Zeta电位、扫描电镜、稳定性等测试,结果表明两种纳米载体均为粒径在10...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镝要
ABSTRACT
符号和嫌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1.2 壳聚糖在载药纳米中的应用
    1.3 炎症性肠病(IBD)
        1.3.1 小檗碱和槲皮素
    1.4 智能响应性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现状
        1.4.1 光响应
        1.4.2 酶响应
        1.4.3 温度响应
        1.4.4 活性氧响应
        1.4.5 pH响应
    1.5 硼酸酯在智能响应性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乙二醇壳聚糖-硼酸酯聚合物接枝槲皮素(GC-B.Que)的制备、表征及体内活性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合成4-羟甲基苯硼酸酯
        2.3.2 合成中间产物NBC
        2.3.3 乙二醇壳聚糖接枝硼酸酯聚合物(GC-NBC)的制备
        2.3.4 乙二醇壳聚糖-硼酸酯聚合物接枝槲皮素(GC-B-Que)的制备
        2.3.5 NBC的活性氧响应性检测
        2.3.6 NMR表征
        2.3.7 动态光散射分析(DLS)
        2.3.8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9 GC-B-Que的体内生物学评价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NBC的ROS响应过程
        2.4.2 NMR表征
        2.4.3 粒径分布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粒径分布
        2.4.5 GC-B-Que的体内生物学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羧甲基壳聚糖-硼酸酯聚合物接枝小檗碱(OC-B-BBR)的制备、表征及BBR-1的体内活性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小檗碱衍生物的制备
        3.3.2 羧甲基壳聚糖接枝硼酸酯聚合物(OC-NBC)的制备
        3.3.3 羧甲基壳聚糖-硼酸醋聚合物接枝小檗碱(OC-B-BBR)的制备
        3.3.4 NMR表征
        3.3.5 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
        3.3.6 动态光散射分析和Zeta电位
        3.3.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8 纳米载体的稳定性测试
        3.3.9 小檗碱衍生物IBD治疗效果的体内评价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NMR表征
        3.4.2 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
        3.4.3 动态光散射分析(DLS)和Zeta电位
        3.4.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4.5 纳米载体的稳定性测试
        3.4.6 小檗碱衍生物IBD治疗效果的体内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本文编号:3832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832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0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