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袖珍闪电远场波形的模拟以及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5 14:39
【摘要】:本文基于行波模型以及相应的观测结果,检验了行波模型的参数有效范围。通过把行波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进行对比,我们估算得到,通道两端的有效电流反射系数(包括电流沿通道传输时的衰减)的取值范围是0至-0.5,电流传输速度的取值范围是0. 3*10^8至3*10^8 m/s,通道长度小于1000m。在模拟过程中,我们假设电流上升时间为典型值6μs,持续时间为30μs。我们也检验了电流上升时间对远场波形的影响。我们发现,电流上升时间的典型范围是2至8. 5 μ s。然后在参数有效范围内,我们以行波模型的模拟结果为参考标准,检验了赫兹偶极子近似算法的参数有效范围。其中,我们发现,关于传输速度与通道长度的有效性组合范围,赫兹偶极子近似算法在较多的情况下符合行波模型的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使用赫兹偶极子近似算法估算了袖珍云闪的放电参数。鉴于出现在日本冬季雷暴中的大型双极性放电事件(LBEs)的发生条件,我们把行波模型进行了推广(考虑了高塔以及不同的物理过程),模拟了 LBEs的远场波形,并且把LBEs的电场-电流转换因子(FCCFs)与发生在夏季雷暴中的云-地(CG)闪电的回击(RS)过程的转换因子进行了比较。因为LBEs的物理过程可能与典型的回击闪电(准回击过程)或上行闪电中的初始连续电流脉冲(准连续电流过程)相似,所以我们分别模拟了这两种物理过程对应的LBEs远场波形。我们假设,LBEs通道长度的范围是500m至1000m,高塔(雷击高塔)的高度范围是100m至300m。通过使用行波模型进行模拟,我们发现,只有当LBEs的入射电流为对称的高斯脉冲时,模拟的LBEs远场波形(准回击过程和准连续电流过程)才能与观测结果相似。当高塔的高度范围是100m至300m时,LBEs的电场-电流转换因子与通道长度、入射电流的导数呈正相关。并且,准回击过程的电场-电流转换因子与准连续电流过程的转换因子相似。然而,LBEs的电场-电流转换因子与夏季雷暴中的回击闪电的转换因子区别很大;也就是说,夏季雷暴中的回击闪电的电场-电流转换因子不适用于LBEs。
【图文】:

波形,波形,正电荷,负电荷


(b)中标注的S1-S5是五个明显的二次峰值,出现的时刻与(a)中对应。电场波形与逡逑dE/dt波形己经经过低通滤波以突出反射信号。引自Nag邋etal.[11逡逑图1-1表示Nag邋et邋al.[1]观测到的一次负CID产生的(a)电场波形,(b)逡逑dE/dt波形,(c)邋VHF辐射脉冲。从图1-la可以看出,NBP的初始极性与负极性逡逑回击相同(物理符号规则),即向上转移正电荷(或向下转移负电荷)。该次CID逡逑的持续时间为16us邋(NBPs的典型持续时间为10至30us)。在图1-ld表示电逡逑4逡逑

示意图,通道,电流,箭头


逦C逦D逡逑图2-lb.邋CID行波原理的示意图,通道长度Ah=100m,传输速度v=2*10A8m/s。电流持续时逡逑间远远大于通道传输时间(A邋h/v)。垂直箭头表示电流沿通道的传输过程,,括号形箭头表逡逑示电流在通道两端的反射过程。如果P邋b=邋P邋t=l(短路状态),通道两端之间反射的电流相等。逡逑11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446;P42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林孟辉;岳林;;基于小波变换和波形特征分析的峰电位分类[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0年04期

2 吴亭;董万胜;刘恒毅;;双极性窄脉冲电场波形特征[J];高原气象;2011年03期

3 张昱,巴志平,李春森,贺锡明,董宗明;国内部分地区地震的波形特征与速报关系探讨[J];高原地震;1999年04期

4 邱永平,蔡事祥,李慧峰;宁波皎口地震的记录波形特征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年02期

5 牟剑英;姚宏;张华;;大厂矿区地震与爆破记录波形特征分析[J];华南地震;2012年03期

6 杜海明;马洪;苏红超;谭萍;;115MHz频段雷电波形特征分析[J];电网技术;2010年10期

7 刘清旺;李增元;陈尔学;庞勇;李世明;田昕;;森林冠层探测激光雷达的波形特征分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11期

8 赵金花,薛志文,孟小琴,李永红;数字化遥测台网与模拟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特征比较[J];山西地震;2003年01期

9 赵楠;江沛春;张光华;夏仕安;;六安台观测系统仪器速度与加速度记录波形特征对比分析[J];华南地震;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忠良;臧绍先;;转换界面结构对远震PS波波形特征的影响[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2 袁玮;许文才;张改梅;谢丽华;;基于有限元的瓦楞纸板瓦楞波形优化设计的研究[A];颜色科学与技术——2012第二届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张永久;龙锋;苏金蓉;;2010年1月3 1日遂宁5.0级地震波形特征及地震成因浅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隆;袖珍闪电远场波形的模拟以及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2 马举;基于波形特征的矿山微震与爆破信号模式识别[D];中南大学;2014年

3 介广闻;数字荧光示波器波形分析和波形特征搜索模块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15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15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9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