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基于气象与水文数据的河南省干旱评估

发布时间:2020-04-19 08:32
【摘要】:干旱是我国发生频次最多、影响范围最广、带来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安定。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干旱对其影响尤其严重。因此,监测、评估河南省干旱情况,对河南省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气象干旱、水文干旱两方面对河南省干旱进行评估,气象干旱选取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别建立模型,水文干旱选择径流Z指数(RZI)、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分别建立模型,分别对河南省干旱情况进行评估,并结合河南省历史干旱分析各种模型的适用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河南省1961-2012年的近52年气象数据对河南省干旱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基于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干旱事件的发生与时间的变化相关性不大,规律性不强;干旱事件发生趋势呈现:(1)由南部向北部逐渐增加,(2)由西部山区向东部平原逐渐增加;年干旱发生的频率分布在31.25%~45.03%之间。(2)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短时间尺度的SPI对于单月降水量变化的反映程度比较明显;长时间尺度的SPI对于单月降水量变化的反映程度比较迟缓。2、利用河南省1956-2000年的近45年水文数据对河南省干旱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基于径流Z指数(RZI):干旱事件的发生与时间的变化相关性不大,规律性不强;干旱事件发生趋势呈现:(1)轻度干旱由北向南逐渐增加,(2)特大干旱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年干旱发生的频率分布在31.67%~45.00%之间。(2)基于标准化径流指数(SRI):短时间尺度的SRI对于单月径流量变化的反映程度比较明显;长时间尺度的SRI对于单月径流量变化的反映程度比较迟缓。3、通过对比分析四种干旱指标得到的河南省干旱情况,结果表明:各干旱指数评估结果的干旱年与实际干旱年大体一致;气象干旱方面的评估精度略高于水文干旱,且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优于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径流Z指数(RZI)的干旱总频率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干旱指数;在重大干旱和特大干旱的发生频率上,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高于其他三个干旱指数。
【图文】:

受旱面积,干旱指数,全球,自然灾害


1 绪论1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自然灾害已经成为阻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 2012 年年初发表了《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促进气候变化适应》(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Hardback)的报告[1],旨在为各国处理自然灾害事件提供参考,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性。而干旱是发生频次最多、影响范围最广、带来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在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总损失中,干旱引起的损失约占 43%。根据 IPCC 的研究报告,20 世纪以来,全球干旱发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如图 1-1 所示),发生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图 1-1 基于 Palmar 干旱指数(PDSI)分析了 1950~2008 年全球干旱受旱面积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全球的干旱强度与受旱面积都随时间呈逐渐加重的趋势[2]。

行政区,河南省


3 研究区域干旱背景3 研究区域干旱背景 河南省自然地理概况河南省地处中国中东部的中纬度内陆地区,北纬 31°23'~36°22',东经 110°21'~11与安徽、山东相邻,南面与湖北接壤,西面与陕西相接,北面与河北、山西交 2014 年底, 河南省共下辖郑州、安阳、新乡等 17个地级市,济源 1 个省直管省会设在郑州市。河南省总人口 10662 万人,其中常住人口达 9436 万人。河的地理区位优势,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 之枢。中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之后,又一重大国家战略部署,给河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6.6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本林;朱新玉;胡云川;杨艳艳;;基于SPEI指数的近53年河南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15年08期

2 李治国;郭志富;张延伟;李琳;李红忠;;近36年河南农作物干旱灾情时空规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4期

3 郝秀平;张振伟;马建琴;刘晓洁;彭高辉;;基于标准降水指数的河南省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3年09期

4 王劲松;李忆平;任余龙;柳媛普;;多种干旱监测指标在黄河流域应用的比较[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08期

5 苏宏新;李广起;;基于SPEI的北京低频干旱与气候指数关系[J];生态学报;2012年17期

6 竹磊磊;常军;张善强;;河南夏季干旱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2年01期

7 杨世刚;杨德保;赵桂香;付亚平;武捷;;三种干旱指数在山西省干旱分析中的比较[J];高原气象;2011年05期

8 陈金凤;傅铁;;水贫乏指数在社会经济干旱评估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1年09期

9 朱业玉;潘攀;匡晓燕;杨娜娜;刘雅星;;河南省干旱灾害的变化特征和成因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1年02期

10 曹永强;李香云;马静;伊吉美;;基于可变模糊算法的大连市农业干旱风险评价[J];资源科学;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桂芹;干旱驱动机制与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劲廷;湿润指数在我国江淮流域的适应性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33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33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d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