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热带气旋内区风速分布特征对其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28 01:07
【摘要】:为探究热带气旋自身结构与强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利用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的最优路径(best track)资料,筛选出西北太平洋地区快速增强和非快速增强两类热带气旋样本。并利用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多平台热带气旋表面风分析(MTCSWA)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样本的切向风速分布特征、涡度分布特征等结构差异。结果显示:(1)根据两类样本的最大风速半径和二倍最大风速半径处的切向风速分析二者结构的紧凑程度差异,结果显示快速增强样本的结构更加紧凑,且二者差异通过了显著性水平α=0.05的t检验。(2)快速增强样本方位角平均的表面切向风速峰区更加突出,最大风速半径较小,最大风速稍大,内区的切向风速也稍大,最大风速半径以外风速下降比较快。t检验结果显示两类样本的差异主要分布在距台风中心65 km以内的区域,表明台风的内区结构与其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3)快速增强样本的风速分布特点使得其相对涡度较大,同时在65 km范围内快速增强样本的相对涡度下降速度明显较快,涡度梯度也较大,即快速增强样本具有较大的涡度和涡度梯度。基于上述特点,以初始涡旋的内区结构差异为基础,设计两组理想数值试验,其中CTL试验中初始涡旋内区风速较大,从而具有较大的涡度和涡度梯度,对应快速增强样本,RANK试验对应非快速增强样本。对比分析试验结果发现,小尺度对流单体向台风中心移动时的相互合并发展过程对台风初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CTL试验中较大的涡度梯度有利于台风周围的对流单体向台风中心汇聚;另外,在台风内区径向入流对小尺度对流单体有平流作用,CTL试验中的径向入流出现时间更早,强度更强,范围更接近台风中心,这也利于对流单体向台风中心的汇聚。在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CTL试验中对流单体的径向运动更加明显,向台风中心靠近的过程中彼此之间距离更近,更有可能相互合并发展成为尺度较大的涡旋,促进整个系统的组织化过程,有利于台风系统的发展。另一方面,Sawyer-Eliassen平衡方程诊断表明非绝热加热在台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CTL试验中相对涡度较大,对应惯性稳定度较大,罗斯贝变形半径较小,非绝热加热倾向于集中在较小的范围内,能够更高效地向台风动能转换。以上因素都有利于CTL试验中涡旋系统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穆海振,屠其璞;1949~1995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学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樊琦,梁必骐;热带气旋灾害经济损失的模糊数学评测[J];气象科学;2000年03期

3 李开奇;合力随时间线性变化的热带气旋路径分析[J];气象;2000年06期

4 ;第11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在苏州召开[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01期

5 林志强;1999年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及其特点[J];广东气象;2000年03期

6 吴恒强;太阳黑子活动与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的关系[J];广西气象;2000年S1期

7 张容焱,吴滨,宋德众;影响福建热带气旋的若干基本气候特征[J];台湾海峡;2000年01期

8 陈晓梅;气象界的一次学术研讨盛会——记第十一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J];新疆气象;2000年01期

9 沈武;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研究动态[J];浙江气象;2000年03期

10 任玉清,肖家明,崔树勋;规避热带气旋的计算方法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秀华;曹鸿兴;吕文忠;;1949-2008年靖宇划定区域热带气旋的统计和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林毅;刘爱鸣;刘铭;;台湾岛东岸登陆热带气旋路径打转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俞燎霓;雷媛;曹美兰;;浙江热带气旋统计特征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陈宏义;杨万裕;;影响浙江的晚秋热带气旋特征浅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刘峰;钟加杰;;南海热带气旋0809号“北冕”对华南天气的影响[A];2009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晓梅;马守强;;影响山东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7 刘彬贤;于玉斌;吕江津;;热带气旋“尤特”(2006)南海突然减弱的机理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王长青;;热带气旋探讨[A];气象海洋环境与船舶航行安全论文集[C];2010年

9 王远飞;朱海燕;孙建鹤;张伟;;基于空间相似的热带气旋路径检索[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静;吴启树;龚振彬;郑颖青;;近30年来影响福州的热带气旋统计研究[A];2006年华南地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锐 黄幸媛;知名专家传授热带气旋研究前沿知识[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侯小健;今年将有6至8个热带气旋影响海南[N];海南日报;2007年

3 记者 郭起豪 孙楠 张倩;三个热带气旋共同影响我国并不多见[N];中国气象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姚小敏;迟来的“热带气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5 本报记者 高琳;风电场遇热带气旋利好还是利空?[N];中国气象报;2012年

6 华凌;下世纪热带气旋或更强更频繁[N];科技日报;2013年

7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运行控制中心 左璇 罗咪 施Ya 朱玲怡 王帅 吴飞飞 周俊年 王秀春;华东近海北上、转向热带气旋对长三角飞行区域运行控制的影响分析[N];中国民航报;2014年

8 王乃仙;热带气旋的编号和命名[N];光明日报;2004年

9 陈磊;热带气旋卫星微波分析系统显神威[N];中国气象报;2006年

10 彭莹辉;中国热带气旋活动呈减弱趋势[N];中国气象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玲玲;热带气旋在海洋能量平衡和水团平衡中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徐奎;沿海城市暴雨潮位关联特性及洪涝风险分期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杨兵;南海北部上层海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4 邢蕊;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及远距离降水间的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刘寅;卫星臭氧资料的质量控制与同化及其对热带气旋模拟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朱琳;热带气旋Debby(2006)在非洲东风波中生成机制研究以及集合对比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凌征;热带气旋对南海上层海洋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储惠芸;环境因子对热带气旋时空特征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9 许士斌;1990年代末北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春季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突变[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杨宇星;热带气旋全球模态及西北太平洋频发区热带气旋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雪;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董贞花;近年来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东折成因的诊断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于海侠;高层强增温与热带气旋路径及其强度变化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晓星;理想热带气旋登陆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5 龚(龙天);小型岛屿地形对登陆热带气旋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6 王桂娟;广东省热带气旋灾害分析与风险区划[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姚恺丰;热带气旋引发电网群发性故障的动态事故集生成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张霏;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对中国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许可;云辐射强迫效应对热带气旋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10 荀换苗;2005-2011年广东省热带气旋对传染病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42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42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6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