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图文】:
全球平均意义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的区域位于逡逑赤道太平洋中部、20°N邋W北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印度洋中东部^>1及南半球大陆逡逑东西两侧,而呈现出明思的下降趋势的区域位于图3-3标注的太平洋区域、逡逑印度洋北侧及西南侧、大西洋中部W及南大洋部分海域。太平洋为例,淡水通逡逑量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主要与降水的空间变化有关(未展示),且在年际尺度上逡逑与ENSO的变化息息相关。通过计算发现,去除掉季节信号的I到V区域平均逡逑的时间序列与同样同样处理的Nino3的时间序列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逡逑分别为-0.67、0.58、0.4、-0.13邋^^;及0.08,即淡水通量上升的区域与nino3指数逡逑呈现负相关而下降的区域与nino3指数呈现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逐步变小的现象逡逑也能够体现出ENSO循环的路径变化。I区显著的上升趋势是由于蒸发的增加而逡逑降水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而II和III区的蒸发趋势不明显,主要受降水增加影逡逑响。表明,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淡水通量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改变。逡逑20逡逑
'例逡逑?0邋卞逦1汾韦逦|80*W逦I20?W逦?0?W逦-59-5逦-SSJ逦-l?J逦OJ逦203逦40J逦货逦J逡逑图3-2左侧;淡水通量、蒸发、降水最大值发生月份的空间分布。右侧:月份的逡逑讳向平均逡逑Figure邋3-2邋Left:邋Phases邋of邋EmP(化P邋row),邋E(middle邋row)邋and邋P(bottom邋row).民ight:逡逑Zonal邋mean邋of邋phases.逡逑考察过去30多年淡水通量的趋势变化,可发现淡水通量的空间差异很大,逡逑全球平均意义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的区域位于逡逑赤道太平洋中部、20°N邋W北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印度洋中东部^>1及南半球大陆逡逑东西两侧,而呈现出明思的下降趋势的区域位于图3-3标注的太平洋区域、逡逑印度洋北侧及西南侧、大西洋中部W及南大洋部分海域。太平洋为例,淡水通逡逑量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主要与降水的空间变化有关(未展示),且在年际尺度上逡逑与ENSO的变化息息相关。通过计算发现,,去除掉季节信号的I到V区域平均逡逑的时间序列与同样同样处理的Nino3的时间序列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逡逑分别为-0.67、0.58、0.4、-0.13邋^^;及0.08,即淡水通量上升的区域与nino3指数逡逑呈现负相关而下降的区域与nino3指数呈现正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6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芳;陈文斌;;副热带圈和赤道太平洋年代际变更的海-气振子模型周期解[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2 陈迪;陈锦年;左涛;;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场的联系[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3年06期
3 简茂球;罗会邦;;东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与中国气温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3年01期
4 李铁刚;;厄尔尼诺[J];学生之友(初中版);2004年Z5期
5 W.H.奎因;李月洪;;第四纪晚期赤道太平洋地区气象和海洋的发展[J];海洋科技资料;1975年05期
6 陈烈庭;北方涛动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和降水[J];科学通报;1984年19期
7 李斌 ,杨新锦;掀起“厄尔尼诺”的盖头来[J];记者观察;1997年11期
8 王绍武,马良,陈振华,张启文;赤道太平洋降水与厄·尼诺[J];气象学报;1986年04期
9 莫嘉琪;林万涛;;副热带圈和赤道太平洋年代际变更的海-气振子模型解的同伦映射方法[J];物理学报;2007年10期
10 汤明敏,王毅;夏季赤道太平洋、北极及高原地区热状况对西北太平洋副高及我国降水的影响[J];气象科学;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闫巨盛;王彰贵;王盘兴;李智峰;;赤道太平洋对大气热力和风应力强迫响应的比较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贾晓静;Derome J;;赤道太平洋强迫对北极涛动的影响(英文)[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梁业倩;厄尔尼诺呈减弱态势[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2 高琳;厄尔尼诺会卷土重来吗?[N];中国气象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彭俊;冷静看待厄尔尼诺(经济视点)[N];人民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李雁争;气候恶化或加剧全球性通胀[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日观测到厄尔尼诺前兆[N];人民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守文;淡水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黄传江;混合率的年际到年代际变化对赤道太平洋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闫巨盛;赤道太平洋对大气热力和风应力强迫响应的比较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84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8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