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中心城区通风廊道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09:12
【摘要】:近年来全国许多地区都面临着城市环境问题,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势,随着城市的高密度建设,城市下垫面剧烈改变,荆州城像全国大部分城市一样夏季城市进入高温酷暑模式,秋冬季节随着化石能源使用量增加城市又进入较大范围的空气污染局面,春冬季城市时刻面临着大范围的流行性病菌威胁。本着解决城市病问题,打造“宜居城市”的目的,文章开展了城市风环境研究,期待通过自然风力做功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问题。本文针对荆州近年来所面临的城市气候环境问题,在系统性总结他人研究基础之上,得出一套针对平原地区滨水带状城市的通风环境规划研究方法。文中较为全面的梳理了荆州规划、现状基础条件和气候特征,分析了城市的潜在风源;并对荆州城市风环境进行了系统性地评价,得知改善城市通风环境的必要性;通过科学化的量化分析和仿真的软件模拟,得出了荆州构建城市通风廊道的理想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及具体尺度,形成了荆州城市通风廊道的构建的基本雏形;结合城市现状完成了荆州通风廊道的基础构建,并针对荆州的通风廊道规划体系又制定了一套控制引导标准。开展系统性的城市风环境规划研究,希望可以为未来荆州的城市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荆州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提高人居环境的宜居度。
【图文】:
图 1-1 通风廊道研究范围Figure 1-1 Ventilation corridor study area(资料来源:改绘自《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3.2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有关城市风环境及城市通风廊道规划的一般方法与手段,深入分析荆州城市通风环境及特点,力求实现以下目标:(1)提出一套面向荆州城市规划设计阶段的城市风环境评价体系,梳理出城市可利用的风环境资源。(2)探索出一套具有江汉平原滨水地区地域适用性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体系,构建模式与方法,引导与利用城市天然风热资源,以期有效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及雾霾、病菌扩散等环境问题。(3)综合各项现状城市因子、气候因子对荆州通风环境进行区域划分,并尝试进行风环境气候分区划分,用以指导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
2.1.2 通风廊道作用机理城市通风是城市“风—热”环境的循环,是在风压差和热压差的作用下形成的空气流动,城市通风廊道的作用机理是鲜、冷空气在风压差和热压差的作用下,从补偿空间经由空气引导通道进入作用空间,,从而降低作用空间热岛和空气污染物浓度等(如图 2-1)。通风廊道的构建就是积极促成补偿空间、作用空间及空气引导通道三者之间的连续性关系,其中,空气引导通道是重要的连通环节,应重点采取措施来改善内部粗糙度,增大空气动力学系数,促进冷空气和新鲜空气流入作用空间,这就需要从城市空间结构入手,基于城市风环境优化角度来改善和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形成风优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984;TU119
本文编号:2686718
【图文】:
图 1-1 通风廊道研究范围Figure 1-1 Ventilation corridor study area(资料来源:改绘自《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3.2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有关城市风环境及城市通风廊道规划的一般方法与手段,深入分析荆州城市通风环境及特点,力求实现以下目标:(1)提出一套面向荆州城市规划设计阶段的城市风环境评价体系,梳理出城市可利用的风环境资源。(2)探索出一套具有江汉平原滨水地区地域适用性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体系,构建模式与方法,引导与利用城市天然风热资源,以期有效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及雾霾、病菌扩散等环境问题。(3)综合各项现状城市因子、气候因子对荆州通风环境进行区域划分,并尝试进行风环境气候分区划分,用以指导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
2.1.2 通风廊道作用机理城市通风是城市“风—热”环境的循环,是在风压差和热压差的作用下形成的空气流动,城市通风廊道的作用机理是鲜、冷空气在风压差和热压差的作用下,从补偿空间经由空气引导通道进入作用空间,,从而降低作用空间热岛和空气污染物浓度等(如图 2-1)。通风廊道的构建就是积极促成补偿空间、作用空间及空气引导通道三者之间的连续性关系,其中,空气引导通道是重要的连通环节,应重点采取措施来改善内部粗糙度,增大空气动力学系数,促进冷空气和新鲜空气流入作用空间,这就需要从城市空间结构入手,基于城市风环境优化角度来改善和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形成风优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984;TU1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高育红;;“城市风”及其危害[J];湖南安全与防灾;2009年08期
2 丁国安 ,于淑秋;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J];Annual Report of CAMS;2001年00期
3 王雪英;许东;丁波;;有关城市风环境设计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杨俊宴;张涛;谭瑛;;城市风环境研究的技术演进及其评价体系整合[J];南方建筑;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谢俊民;郑子捷;;基于土地使用的城市风廊道规划策略[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2 顾兆林;段翠娥;张云伟;;基于动态混合长度的通用亚格子模式在城市风环境数值模拟中的特性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评论员;全面推进 协调发展[N];盘锦日报;2006年
2 ;白城市风电本地消纳综合示范区建设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工作[N];吉林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石华;基于深圳市道路气流特征的城市通风网络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王英童;中新生态城城市风环境生态指标测评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王宇婧;北京城市人行高度风环境CFD模拟的适用条件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6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86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