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夏季海洋性大陆地区气候异常区域性特征及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2020-06-01 13:51
【摘要】:海洋性大陆与全球气候变动异常存在密切联系。本文主要利用NCEP/NCAR、CMAP、GPCP等月平均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北半球夏季(6-9月)海洋性大陆(MC)地区的气候变动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洋信号、东亚夏季风及中国气候异常的联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MC地区依降水变率可被划分为四个独立的区域。Ⅰ区(印尼中东部地区)降水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气候变动密切相关;Ⅱ+Ⅴ区(印尼西部洋面地区)则受到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的共同作用;Ⅲ区(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与Ⅳ+Ⅵ区(菲律宾以东西太平洋暖池地区)降水异常和东亚地区季风活动及热带地区因海洋引起的气流的辐合辐散有关。(2)海洋性大陆西部,爪哇岛以西洋面(Ⅱ区)与苏门答腊海以西赤道洋面(Ⅴ区)降水存在一定程度相关的同时,还存在较大差异。Ⅱ区降水异常偏多时,对流层低层Ⅱ区及其西南部出现气旋性环流,气流辐合上升。去除Ⅴ区信号的影响后,印度洋出现与IOD模态极为相似的海温分布。当Ⅴ区降水正异常时,环流场与Ⅱ区降水正异常时较为相似,但范围偏小、偏西,亚洲夏季风环流减弱。(3)菲律宾以东洋面(Ⅳ区)与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太平洋洋面(Ⅵ区)降水存在显著相关的同时也存在明显差异。Ⅳ型降水主要与东部型ENSO及EAP/PJ遥相关型关系密切,Ⅳ区降水正异常时,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Ⅵ型降水异常则主要与印度洋海盆模及南海夏季风活动联系紧密。当Ⅵ区降水异常偏多时,环流与水汽输送与Ⅳ区降水正异常时较为相似,但位置偏东,南海夏季风偏强。(4)印度尼西亚地区可被看成MC地区的核心区域(KMC区域)。KMC区域的OLR方差的70%可由ENSO信号解释。KMC区域OLRA正异常可激发出自KMC区域向东北方向的EAP/PJ型的波列状的环流异常,使得中国长江及江南地区至日本岛附近出现显著的降水正异常。在扣除ENSO信号后,以及扣除ENSO和IOD共同影响后,这种EAP/PJ型的波列结构更为清楚,表明KMC地区的对流活动异常对东亚夏季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5)海洋性大陆核心(KMC)区域的非绝热加热率在1979-2012年之间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加热作用由弱增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峰值后,即转为减弱阶段。其中表面潜热和净大气长波辐射起主要作用。当非绝热加热负异常时,在[115°E-120°E]区间平均的经圈剖面上,气流在赤道地区上升、南海下沉、30°N处上升,构成了异常的垂直环流圈。水汽从孟加拉湾、南海地区向我国东部输送,利于产生降水正异常。这些结果有利于深刻认识MC区域的气候特征变化,并为进一步研究东亚夏季风以及中国气候的异常提供一定线索。
【图文】:
图2.1由1979-2013年海洋性大陆地区夏季降水距平标准化序列的前35个EOF特征向量旋转逡逑所得的第一模态(a)、第二模态(b)、第三模态(c)、第四模态(d)、第五模态(e)、第六模态逡逑(f)
逦140E逦150E逡逑图2.1由1979-2013年海洋性大陆地区夏季降水距平标准化序列的前35个EOF特征向量旋转逡逑所得的第一模态(a)、第二模态(b)、第三模态(c)、第四模态(d)、第五模态(e)、第六模态逡逑(f)。阴影区表示等值线数值绝对值大于0.6的区域。逡逑20N-1逦逦逦逦逦^逦1逡逑::n疟榉礤义希梗埃佩危保埃埃佩危保保埃佩危保玻埃佩危保常埃佩危保矗埃佩危保担埃佩义贤迹玻哺萸傲觯遥牛希颇L∪〉暮Q笮源舐降厍诘牧鼋邓丶蝈义希玻板义,
本文编号:2691576
【图文】:
图2.1由1979-2013年海洋性大陆地区夏季降水距平标准化序列的前35个EOF特征向量旋转逡逑所得的第一模态(a)、第二模态(b)、第三模态(c)、第四模态(d)、第五模态(e)、第六模态逡逑(f)
逦140E逦150E逡逑图2.1由1979-2013年海洋性大陆地区夏季降水距平标准化序列的前35个EOF特征向量旋转逡逑所得的第一模态(a)、第二模态(b)、第三模态(c)、第四模态(d)、第五模态(e)、第六模态逡逑(f)。阴影区表示等值线数值绝对值大于0.6的区域。逡逑20N-1逦逦逦逦逦^逦1逡逑::n疟榉礤义希梗埃佩危保埃埃佩危保保埃佩危保玻埃佩危保常埃佩危保矗埃佩危保担埃佩义贤迹玻哺萸傲觯遥牛希颇L∪〉暮Q笮源舐降厍诘牧鼋邓丶蝈义希玻板义,
本文编号:2691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91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