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基于GCM模拟的西北干旱区降水稳定氢氧同位素时空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18:11
【摘要】:降水稳定氢氧同位素是水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文选取了1986-2003年GNIP实测数据以及GISS-E (MERRA)、GISS-E (NCEP)、isoGSM(NCEP)、LMDZ (free)、LMDZ (ECMWF)和MIROC (free) 6种GCM模拟数据对比研究了西北干旱区降水中稳定氢氧同位素中的δδ~(18)O和δD的变化特征,分别就月均变化、年均变化、夏季和冬季变化、年际变化、空间变化、空间倾向率和显著性变化、大气水线变化以及与气象要素气温之间的相关性变化进行了探讨研究,结论如下:(1)6种GCM模式模拟得到的δ~(18)O和δD的月均变化、年均变化、夏季和冬季变化都很显著地呈现出了季节变化的特征,夏季δ~(18)O和δD值要明显高于冬季,并且逐月最小值一般出现在12月或者1月份,而最大值一般出现在7月或者8月。年均δ~(18)O和δD的变化趋势线一般都集中在夏季和冬季之间,并且除了LMDZ (free)模拟的δ~(18)O和δD的变化趋势特别明显之外,其余各模式均呈现和缓的波动趋势。(2)6种GCM模式模拟得到的δ~(18)O和δD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倾向率和显著性变化也同样呈现出了显著地季节变化的特征。夏季δ~(18)O和δD值明显高于冬季,而年均δ~(18)O和δD值则变化迥异,各模式之间差别明显。夏季δ~(18)O和δD在新疆西部地区富集,这可能与夏季西风输送的水汽有关。冬季δ~(18)O和δD在新疆西部地区出现贫化,中东部地区δ~(18)O和δD值开始增大,说明冬季受到了西伯利亚水汽的影响。各模式模拟得到的年均、夏季和冬季倾向率也表现出显著地季节变化,冬季的显著性普遍比夏季和年均更明显,并且6种GCM模式相比之下,GISS-E (MERRA)和GISS-E (NCEP)两种模式的模拟效果更好。(3)基于GNIP实测数据得到的1986-2003年乌鲁木齐、张掖和和田δ~(18)O和δD的年际变化虽然数据不连续,但年际变化特征却很明显,乌鲁木齐、张掖和和田均有上升的趋势,并且张掖的年际倾向率最大,同时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基于GCM模式数据得到的1986-2003年三个同位素监测站点的年际变化,除了isoGSM (NCEP)模拟的年际变化趋势特别明显之外,其余模式均表现出和缓的态势。(4)基于GNIP实测数据和GCM模拟数据所得的乌鲁木齐、张掖和和田的大气水线中,和田的δ~(18)O与δD相关性最好,张掖居中,而乌鲁木齐则最差;并且两种数据所得的乌鲁木齐、张掖和和田的大气水线倾向率均除了LMDZ(ECMWF)模拟的5.8856之外,其余的均大于6.7636,且r2均大于0.9,通过了0.0001的显著性检验。总之,6种GCM模式模拟得到的大气水线倾向率和显著性特征,GISS-E (NCEP)模拟效果与GNIP的更为相似。(5)基于GCM模拟数据得到的西北干旱区δ~(18)O、δD与气温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甚至GISS-E (NCEP)模式模拟出了和田与气温之间的相关性更优于张掖和乌鲁木齐与气温之间的相关性。除了LMDZ (free)模式模拟的温度效应较弱之外,其余GCM模式能够模拟出西北干旱区δ~(18)O、δD与气温之间较强的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6.614
【图文】:

点分布,旱区,观测站,高山


总面 占到了全 总面 的 47.3%, 储 占全 的 55%1.5 植被土壤西 旱区的地貌类型 要 高大的山地 山间盆地等 因 ,植被 因的地理 境显得稀疏,覆盖率 ,植物种类少 疆的塔 木盆地 准噶尔和河西走廊地区拥 的高山物种总 到 1000 余种,和青 高原交界处的山等仅拥 300 种以内的高山物种,而 山 超过了 2500 种,祁 山拥 1种高山物种 种常 旱少雨的气候使得植被稀疏,并 对 土过程 母 累过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西 旱区多风沙 气,使得地表的风用和侵蚀作用都比较强,土壤的 机质含 土过程缓慢,容易形 西 旱区的土壤 到了风 作用 侵蚀搬 作用 生物的淋溶作用 地阻挡作用等使得 区的土壤是 型地带性土壤 在荒漠地区形 了棕钙土土等,盆地戈壁地区 形 棕漠土等,绿洲地区 部 的灌耕土等的文振旺,1965

张掖,和田,旱区,气温


2 GNIP 数据全球降水 素 测网 GNIP 是全球尺度 降水稳 素时空 特的 本空间数据的系统性 合 Ichiyanagi,2014 本文选 了 于 GNIP的西 旱区 1986-2003 鲁木齐 43.78°N,87.62°E,918 m 掖 38.93°N,100.43°E,1483 m 和和 37.13°N,79.93°E,1375 m 的 δ18O 和 δD 2-13 气象数据本文选择了 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提供的 1986-2003 西 旱区的 个 测站点 鲁木齐 掖和和 的降水 气温 纬度等信息 2-2是 1986-2003 鲁木齐, 掖和和 均气温和降水 情况 个站点的均气温 别是 7.2℃ 7.7℃和 12.9℃,而 均降水 别是 308.4 mm 128.1 mm和 58.7 mm 鉴于 鲁木齐 掖和和 的气温较高值 中在 5-9 ,因 们将 5-9 义 暖季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沛;卞坤;徐境;;西北干旱区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探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2 田万慧;陈润羊;;西北干旱区节水型农业模式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1年03期

3 朱会义;李义;;西北干旱区耕地扩张原因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4 唐炯;;西北干旱区农业节水工程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5 张天曾;中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及其利用前景[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3年06期

6 赵松乔;西北干旱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7年02期

7 ;关于开展西北干旱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研究的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1995年04期

8 马彦琳;西北干旱区生态农业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4期

9 张思玉,杨辽,陈戈萍;生态用水的概念界定及其在西北干旱区实施的策略[J];干旱区地理;2001年03期

10 张志忠,武强,魏学勇;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凯;;西北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刘丽华;;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下游平原浅层地下水变化地表生态效应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张强;黄荣辉;王胜;卫国安;曹晓彦;侯旭宏;吕世华;胡泽勇;马耀明;韦志刚;聂彦将;高洪春;高红梅;阎宇平;;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及其研究进展[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张洪芬;王劲松;黄斌;;中国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影响区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对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王勇;潘保田;管清玉;王建力;;西北干旱区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变化特征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武秀侠;王凤新;杨文斌;;西北干旱区不同灌水方式及覆膜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7 郑度;;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建设问题[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8 陈梦熊;;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建设[A];中国农业地学研究新进展——2000年全国农业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王慧;李栋梁;;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通量对东亚夏季风北边缘带位置和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A];第五届副热带气象学术业务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崔凯;谌文武;韩文峰;;一类特殊土—西北干旱区遗址土工程地质特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王云祥;甘肃农业废弃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国内领先[N];甘肃经济日报;2010年

2 李峰 郑泳宜;西北干旱区沙尘暴研究获重大进展[N];甘肃日报;2004年

3 记者侯铁中;西北干旱区陆气如何相互作用[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奇虎;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中强;中国西北干旱区水生植物多样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昊;西北干旱区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高沈瞳;西北干旱区极端天气事件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分型的关系[D];新疆大学;2015年

3 刘慧芝;西北干旱区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及其对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响应[D];新疆大学;2016年

4 靳晓刚;西北干旱区大气水线算法的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刘杨民;基于GCM模拟的西北干旱区降水稳定氢氧同位素时空特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周刚;新疆博斯腾湖记录的我国西北干旱区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孟奎;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原因[D];兰州大学;2012年

8 赵丽;西北干旱区极端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9 韩雪云;西北干旱区极端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10 高洋;西北干旱区城市广场园林绿化探讨[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22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22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f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