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地面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及其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6-21 01:08
【摘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是获取描述中小尺度、短时对流天气过程的重要观测资料源之一,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数值模式的同化结果,因此提高地面观测资料在数值模式中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基于经验正交分解的E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QC)方法为基础,首先与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质量控制方法(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 QC)进行对比。随后本文对EOF QC方法进行了改进,发展了递归EOF质量控制(Rec-EOF QC)方案。为了解EOF QC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两个业务中常用的数值模式,利用三维变分同化系统进行数值模式试验,展示其应用潜力。最后为了降低观测代表性误差的空间相关性,本文还提出了一种资料稀疏化方案。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常规质量控制方案识别出气压、温度和湿度资料中的存在粗大误差的观测。EOF可以提取资料的时空变化特征,FFT可以提取资料的典型周期特性,将这两种方法同时应用于地面比湿资料,发现比湿的观测和背景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位相差和振幅差,这些差别是造成观测误差非高斯分布的主要原因;EOF QC的效果要略好于FFT QC,这是因为FFT只是依次对每个站点进行频谱分解,而EOF从时空场对资料进行分解,能尽可能地保留原始场的大尺度波动信息。EOF QC在比湿、温度和气压应用结果显示,QC后误差大的观测被有效剔除,观测误差更接近于高斯分布,符合变分同化中对误差的假设。(2) Z-score临界值的确定EOF QC中的关键因素,一般该临界值是根据背景场与观测场的资料特征人为经验确定,这会影响该方法的业务化应用。为了能够根据资料本身客观地确定质量控制中的临界值,本文提出了递归EOF质量控制方案(Rec-EOFQC)。研究发现,递归4次之后,资料剔除率、O-B(观测减背景场)的标准偏差、偏态以及峰度都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将该方法应用于不同时次、不同种类的背景场资料中可以发现该方法能有效提高O-B在0附近出现的概率,使得资料分布更加对称,观测误差的概率密度分布更接近于高斯分布。(3)为检验EOF QC方案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效果,将EOF QC集成到WRF模式及其三维变分(3DVAR)同化系统中。选取2008年1月和7月两个强降水个例,并对2008年7月进行了一个月的连续同化试验。结果表明:相比模式自带的OMB QC, EOFQC能更好地保留观测中对天气发生发展至关重要的天气波动信息,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大气的真实状态;并且同化经EOF QC后的资料,地面温度场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预报误差最小。EOF QC对降水量级有了明显的改进,降水形势更接近于实况。WRF对2008年7月的连续试验也证明EOF-QC对降水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4)为了推动我国地面数值模式的发展,提高我国地面观测资料的同化技术,本文还将EOF QC植入到我国独立自主开发研究的GRAPES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中,并选取2008年1月个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GRAPES模式中,EOF-QC后,地面气压场和温度场的质量有了较为显著的改进,且对降水落区的预报更加准确。(5)为降低观测代表性误差的空间相关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稀疏化方案,该方案可以提取一定范围内的典型观测。将该方案应用于GRAPES-3DVAR中,研究不同的资料稀疏化半径对同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个例中,当稀疏化半径取90km时,模式对降水的模拟效果较好,ETS评分较高,温度和气压的分析误差最小,目标函数的梯度随迭代次数变化平缓,且最接近于0,模式分辨率与资料的匹配达到最优。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12.1;P456.7
【图文】:

系统结构图,系统结构图,预报系统,程序包


图7;邋GRAPES_Meso系统结构图逡逑2.5邋GRAPES-3DVAR邋介绍逡逑

空间分布,观测站,空间分布,海拔高度


调世界时UTC,下同)的作为研究对象,观测数据来自于SYNOP邋(surface邋synoptic逡逑observations),该资料时间分辨率为3小时(00时,03时,06时,09时,12时,15时,逡逑18时,21时),研究区域为55化-145巧,0-70^和。图1为2008年]月的地面观测站空逡逑间分布,可看出观测站在中国的东部地区分布密集,水平分辨率约为20-30km,7月逡逑份的观测站空间分布与1月类似。1月份观测区域有3586站,7月份的观测区域内有3555逡逑站。逡逑32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湘潜,谷美繁;大型数值模式的移植与计算结果[J];气象科技;1999年04期

2 曹鸿兴,封国林;数值模式中的回溯时间积分格式[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02期

3 乔方利;浪-潮-流耦合数值模式突破上层海洋数值模拟与实测不符难题[J];中国基础科学;2004年06期

4 辜旭赞;张兵;;初论双三次数值模式[J];气象科技;2006年04期

5 辜旭赞;张兵;;全球(Z)双三次数值模式的设计与个例模拟(Ⅱ):个例模拟结果分析[J];高原气象;2008年03期

6 ;“乌鲁木齐区域中心数值模式检验系统集成应用”项目[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3年04期

7 牟惟丰;;数值模式分辨率影响预报质量的一些实例[J];气象科技;1987年01期

8 周颖,曹文俊,刘思湄;环境湍流作用下的烟云抬升数值模式[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9 徐幼平,夏大庆,钱越英;载水数值模式的实时预报试验[J];应用气象学报;1996年03期

10 曹鸿兴;自忆数值模式及其应用[J];气象科技;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方利;夏长水;宋振亚;袁业立;;海洋动力系统数值模式体系的发展与应用[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2 叶金桃;辜旭赞;;数值模式大气科学可视化分析预报系统及其应用[A];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8年

3 孙长;李嘉鹏;周宁芳;;不同数值模式2012/13年冬季2m温度预报性能检验对比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第五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3年

4 吴德荣;;系集预报研究近况台风定量降雨数值模式系集预报实验[A];2011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闫敬华;;广州高分辨数值模式的“三定”要素预报及其性能[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6 叶金桃;;数值模式大气科学可视化分析预报系统设计实现方法[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7 龚伟伟;师春香;张涛;姜立鹏;庄媛;;多种数值模式资料的地面温度和相对湿度初步比较与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2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3年

8 孟英杰;吴洪宝;王丽;张萍萍;;2007年主汛期武汉区域数值模式降水预报评估[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钟中;;数值模式中有效空气动力学参数计算和特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徐集云;顾骏强;陈燕;吴涧;;区域边界层数值模式在杭州市化工园区选址中的应用研究[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琳;大力推进数值模式的科学发展[N];中国气象报;2006年

2 王金星;专家检查评估数值模式创新基地科研业务课题执行情况[N];中国气象报;2007年

3 记者 王德民 林琳;数值模式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N];中国气象报;2006年

4 林建;如何发挥数值模式的增值作用[N];中国气象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徐文彬 李竞;积跬步以致千里[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通讯员 喻彦 苏晓力;云南增雨数值模式抗旱效益显著[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王晓云;对加强小尺度数值模拟系统研发与应用的思考[N];中国气象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晨 李晔;亚运气象保障:穿越时空 跨越世纪[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吴洪;暴雨来袭,城市能否应战?[N];福建日报;2014年

10 记者 郑菲 通讯员 王德英;国家九七三项目“我国南方暴雨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虹;地面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及其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王启光;数值模式延伸期可预报分量提取及预报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陈f睿;无结构网格二维河口海洋数值模式的研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薛海乐;使用过去资料改进GRAPES全球预报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达朝究;一个可能提高GRAPES模式业务预报能力的方案[D];兰州大学;2011年

6 文元桥;协同地球科学计算环境的协同与共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鹏飞;气候数值模式的并行计算与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多精度计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2 徐辉;非线性优化方法在数值模式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王丹;雷达外推预报与暴雨数值模式融合预报降水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4 慕秀香;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在吉林省短期业务预报中的效果检验[D];兰州大学;2014年

5 孙海燕;强对流云数值模式系统开发与应用[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祁旭;“凡亚比”台风暴雨的数值模拟及分析检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崔雅琴;三维对流云数值模式的改进与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邬昀;基于数值模式产品的三峡库区水量预报初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陈笔澄;城市街区尺度数值模式的建立、验证与应用[D];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23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23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4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