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东莞可园组群式竖向楼阁布局气候适应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21 23:31
【摘要】:随着能源危机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全球性问题出现,人们开始反思对自然资源的过渡索取与现代技术的滥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绿色建筑成为关注的热点。岭南传统庭园通过布局及景观配置对岭南地区湿热气候进行调节,既低能耗又营造四季适宜的居住空间,分析其气候适应性经验与设计方法可为当代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参考与依据;另一方面理解并提炼其造园经验以传承、创新岭南建筑文化,任重而道远。本文以东莞可园为研究对象,先进行文献调研与原理分析,结合微气候研究方法,通过实测与计算机模拟对庭园热环境进行量化分析,再引入标准有效温度SET*作为热舒适度评价标准,探讨庭园布局与空间设计策略对热环境的影响作用,以及分析其对地域气候的适应性策略。首先通过文献与实地调研提出论点(第二章):东莞可园组群式竖向楼阁布局特点与岭南地区湿热气候相关联,是其气候适应性策略在建筑形式上的体现。研究工作中,通过现场实测东莞可园夏季某一日各项气象参数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第二章),验证可园竖向布置的楼阁空间具有较好的夏季热环境舒适度。其次,根据实测得出初步猜想,选用Fluent软件对夏季庭园风环境进行模拟(第三章),分析竖向楼阁空间、楼阁与天井组合空间及不同水平高度风环境分布。基于Envi-met软件对庭园景观及空间类型更准确描述,以及可结合热舒适度评价标准分析,选用Envi-met(第四章)对庭园空间及竖向楼阁进行四季昼夜热环境模拟(第五章),分析园内热环境随时间、高度变化规律与内在影响因素;最后结合竖向楼阁四季舒适度,分析其四季使用与具体气候适应性策略,并结合功能、景象意境营造分析传统造园理念与设计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986.5;TU119
【图文】:

地图,东莞,地图,来源


1)东莞可园布局特点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城西博厦村,建于清代咸丰年间(1856 年),为张氏私家宅园;庭园布局灵巧,蜃楼悬阁,廊庑萦回,叠山曲水,极尽园趣,构成岭南古典庭园少有之佳例。[2]东莞可园历经百年得以保存至今,除其在建筑方面价值外,还与其作为“居派花鸟画”发生地与岭南画派策源地的文化艺术价值有关。东莞可园在建筑布局上独具特色,夏昌世、莫伯治两位教授于《岭南庭园》及《园林述要》中认为可园 连房广厦 组群式的迷楼在庭园建筑中属国内罕见形制;可园的楼阁组群由 4 层高矗的望楼、窈窕幽深的小楼、明快通敞的船楼,构成全园空间结构的主体[3](图 1-1、图 1-2);全园建筑成组成群,有聚有散,起伏呼应;建筑组群由回廊与二层露台、蹬道相连,组群之间围合两个对角相连的开阔内庭。可园的布局形式既体现岭南传统建筑地域特征,又吸纳江南造园技法及外来文化影响,在古代宅园中堪称独树一帜。

东莞,全景图,博物馆,网站


1)东莞可园布局特点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城西博厦村,建于清代咸丰年间(1856 年),为张氏私家宅园;庭园布局灵巧,蜃楼悬阁,廊庑萦回,叠山曲水,极尽园趣,构成岭南古典庭园少有之佳例。[2]东莞可园历经百年得以保存至今,除其在建筑方面价值外,还与其作为“居派花鸟画”发生地与岭南画派策源地的文化艺术价值有关。东莞可园在建筑布局上独具特色,夏昌世、莫伯治两位教授于《岭南庭园》及《园林述要》中认为可园 连房广厦 组群式的迷楼在庭园建筑中属国内罕见形制;可园的楼阁组群由 4 层高矗的望楼、窈窕幽深的小楼、明快通敞的船楼,构成全园空间结构的主体[3](图 1-1、图 1-2);全园建筑成组成群,有聚有散,起伏呼应;建筑组群由回廊与二层露台、蹬道相连,组群之间围合两个对角相连的开阔内庭。可园的布局形式既体现岭南传统建筑地域特征,又吸纳江南造园技法及外来文化影响,在古代宅园中堪称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乃海,刘建新,丁松年;米草在海南种植的气候适应性分析[J];广东气象;1995年03期

2 余庄;李晶;张辉;;气候适应性窗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研究[J];建筑科学;2010年08期

3 朱寿燕,沈青山,俞树标,陈宝福;亚热带丘陵山区引种山楂的气候适应性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1994年06期

4 叶旭君,李全胜,陈杰;一种作物种植的气候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英文)[J];生物数学学报;2004年01期

5 董美宁;刘怡;;阆中古城传统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分析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19期

6 薛佳薇;;福建三地寺观建筑看架洞口开敞程度的气候适应性[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7 熊东旭;姚干;;夏热冬冷地区小城镇住宅区气候适应性设计——以苏南地区小城镇为例[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王文婧;;重庆地区乡土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J];四川建筑;2011年05期

9 罗文芳,罗文忠;大方县发展优质魔芋的气候适应性分析[J];贵州气象;2002年01期

10 舒欣;;气候适应性建筑表皮在建筑改造中的运用[J];建筑科学;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郑莉;朱忠东;焦胜;;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湖区村镇住区规划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施宗强;邓晓璐;赵跃宾;;南靖县种植台湾咖啡的气候适应性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 第四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提高水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发展[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夏先清;气象产品服务“三农”[N];四川日报;2004年

2 姜永育;走出新天地[N];中国气象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乾;聚落空间特征与气候适应性的关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雷祖康;气候适应性的博物馆展示微环境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茅艳;人体热舒适气候适应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4 安赛;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表皮:夏热冬冷地区多层表皮建筑立面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安赛(Akubue Jideofor Anselm);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表皮:夏热冬冷地区多层表皮建筑立面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丽平;大理云龙地区传统山地聚落与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付宗驰;干旱严寒地区居住小区户外空间气候适应性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博;西安城市街道空间形态夏季小气候适应性实测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贾鹏;陕南山地聚落环境空间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特点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惠星宇;广府地区传统村落冷巷院落空间系统气候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赵冰;河西走廊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7 陈辉镇;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寒地高层建筑形体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葛家乐;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寒地建筑中庭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张凯;厦门民宅洞口附加遮阳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7年

10 李亚军;泉州城南片区仪式空间附加棚幔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24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24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3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